A3:文化*生活总第3734期 >2021-09-13编印

三喜临门
刊发日期:2021-09-13 阅读次数: 作者:丁作昌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伟大的1949年,在我一生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是我人生转折的一年。对我来说,也是三喜临门的一年。一是我所在的上海市于当年五月二十七日得到解放;二是我于七月十九日考取了“华东军政大学”正式参加了解放军;三是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正式成立。
  解放前,我就读于上海虹口区某中学。该校校长德高望重,老师思想进步,“地下学生联合会”在本校相当活跃。我受进步同学的影响也参加了“学联”。
  在“学联”的领导下积极参加迎接解放的活动,如:学唱革命歌曲,学扭秧歌,散传单,护校保安全等。
  自解放军四月二十日渡江后,上海就陷入了一片混乱。军人退守市内,在各重要机关、邮局、银行,以及交通要道等地构筑工事,布有重兵把守。街上军车和捉人的“飞行堡叠”不时飞驰而过。在经济上已是彻底崩溃,金圆券大幅贬值,贱如废纸。资本家囤积聚奇,不法商人乘机哄抬物价。伤兵、流氓在街上公开抢劫,闹得人心惶惶、民不聊生。就在这暗无天日、风雨飘摇之际,英勇的解放军攻占了上海,上海人民欢欣鼓舞,纷纷上街庆祝解放。我本人当然也得到新生。
  五月二十七日的早晨,我们在本校“学联”的组织下,上街参加教市民唱革命歌曲、扭秧歌、贴标语、慰问解放军等活动。当我们到了四川北路时,看到解放军除执行任务者外,大都和衣睡在马路两旁的商店门口或能避雨的屋檐下,因当天下着毛毛细雨,有的人身上盖着雨布,他们实在是太累了。此情此景,使我们十分惊讶。为什么他们不进百姓屋里休息呢?真是不可理解。后来才知道解放军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此事在上海人民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凡接触到的解放军,都平易近人,态度和蔼,处处为老百姓着想。大家都说:解放军是仁义之师。在几次参加的联欢会上,我们观看了解放军文艺工作者演出的“白毛女”、“兄妹开荒”,以及活报剧等,使我们对共产党、解放军有了一个新的了解,非常羡慕这些穿土布军装的人。这是第一件喜事。
  六月底,报纸上发表了以陈毅为校长的“华东军政大学”在上海招生的消息,其条件是年满18岁,初中毕业以上的文化,身体好,愿意为革命终身奋斗的人均可报考。高三学长丁家杰是我的好友,他问我去不去报考。我当时的想法是没有高中毕业就可考大学,这倒是很合算,说不定毕业后能混个一官半职。于是我把16岁改为18岁跟上他去报考。当《解放日报》公布录取名单时,居然有我俩的名字,我们高兴得不得了。七月十九日我告别家人,在上海交通大学集中。然后乘大卡车向常熟进发。此时大家的情绪很高,歌声不断。由于我们是上海市第一批参军的知识青年,所以人们特别注意。除了送行的亲朋好友外,街上的行人不断向我们招手,表示欢送和致意。
  经五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了江南鱼米之乡的常熟。下车后开始编队分班,我和丁家杰以及我校的几位同学都分在十四团一大队一中队一班,让我们住在一个“猪行”里。初入军大,一切都很不习惯,睡的是门板搭成的地铺,上面铺着稻草,吃的是小米和咸菜。第三天发了一套土布军装,一双布鞋,还有一副绑腿。有的同学受不了这份罪,他们发牢骚说:共产党骗人,这算什么大学?既无教室,又无操场,怎么能学习。当天晚上就有好几位同学开了小差。上级知道后并没有追究,而是对大家进行了说明和教育。领导说:我们的军大是在南京,来常熟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入伍训练,两个月后就要移往南京,大家听了才安下心来。从此拉开了我军旅生涯的序幕,直至1990年才离休。这是第二件喜事。
  九月二十日左右,指导员向我们宣布了一件大事,他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定于十月一日在北京天安门宣告正式成立。大家高兴得都叫了起来,指导员号召“革命军人委员会”组织大家学“义勇军进行曲”,制作五星红旗,安排练活报剧。
  十月一日,我们起得很早,大家穿戴整齐,上午练习,吃完午饭以中队为单位开到中山公园。十三、十四团,不久集合完毕。总队首长进行了简短的讲话,说明建国的重要意义和来之不易。讲完后,大家静等国庆下午三点钟。三点一到就从扩音器里听到礼炮声,并听到毛主席亲口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了”。当时所有干部学员都振臂高呼口号,有的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随着指挥员的口令,部队开始了游行。我记得顺序是国旗开道,彩旗第二,军乐队第三,接下来是各大队的学员队伍。学员们精神饱满,队列整齐,不断呼喊口号。常熟城内的老百姓可以说是倾城出动,马路两边人山人海,人们手中举着小旗高呼“毛主席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劳苦功高的解放军万岁”。我们听了心中热乎乎的。
  当游行队伍到达电影院门口时,下起了毛毛细雨。人们的衣服淋湿了,手中的小纸旗淋坏了,但丝毫没影响游行的进程和大家的情绪。马路两边的老百姓,同样是兴高采烈。欢呼声和雨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绝妙的交响乐。一直游到下午五点,才回到各自驻地。少作休息后,值周排长吹哨,通知各班去三个人打饭。大家觉的奇怪,往日是二人,为什么今天是三人?当三位同学端回后,大家围上一看,高兴得差一点晕过去,原来今天改善生活。一盆雪白的大米饭;三个菜一个是红烧肉,一个是糖烧芋头,另一个是葱头炒鸡蛋。另外还有一瓶黄酒。我们没有饭堂,只能把饭菜放在院子里的地上,大家自拿碗筷围成一个圈开始会餐。班长把酒分别倒到每人碗里,提议为共和国的成立而干杯,大家一饮而尽。有一位同学很活跃,带头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曲,大家随声附和。唱完后开始吃饭,不一会风卷残云,饭菜吃了个精光。这是自参军后最好的一顿美餐。
  第二天队里把大家集合到队部门口,指导员给我们讲话,先是讲评了昨天游行的情况,表扬了大家。随后他说:你们虽然是刚参军的学员,但同样是解放军中的一员,同样应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慰问。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府和各地群众为我们送来了慰问品,东西虽然不多,但礼轻情义重。今后大家一定要以实际行动报答政府和人民的关怀。讲完后由队里干部和文书,按顺序给大家发慰问品。我领到了三条毛巾、两双布鞋、五盒没有牌子的香烟。一条毛巾上印的是“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央人民政府赠”。一双鞋里绣的是“支援前线,多打胜仗”。拿着这些慰问品回到宿舍心中感慨万千。心想,我们是刚参军的学生娃,即没功劳,又没苦劳,受此殊荣,心中不安。这真正是“无功受禄”。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解放军是何等的光荣。同时也意识到人民对我们充满了期望,感到肩上的担子重千斤。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军事、政治,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军人。
  七十二年后,回忆41年的正式军旅生涯,心中颇感欣慰。党组织三次让我到军校深造。我参加过“援越抗美”战争和“援老抗美”战争;执行过保卫第一颗核弹爆炸的任务,参加过空军高炮部队操典的编写工作;1964年全军大比武,我所在的连队荣获“技术尖子连”的荣誉称号;1981年率导弹方队代表全军导弹部队在华北某地接受了党中央、中央军委首长的检阅。在完成各项任务中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离休以后提笔写作,十几年中和战友合作出版《红杜鹃》长篇小说和《湄公河畔炮声隆》回忆录,各一册。并发表文章近百篇。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军休系统先进离休干部。
  我今年88岁,虽然老了,不能继续为国防建设服务,但我要把过去的事用文章告诉年轻一代,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他们把革命传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