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太原战役
太原战役从1948年10月5日开始至1949年4月24日结束,历时6个多月,是解放战争中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付出代价最惨重的城市攻坚战役。太原战役的胜利,结束了阎锡山在山西长达38年的统治,把山西历史的车轮推向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阶段。尤其是作为重工业和军火工业基地,太原的解放给全国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援。抗日战争结束以后,阎锡山收编侵华日军3000余人,组成特殊暂编10总队,希望借用日本人的力量巩固自己在山西的统治地位。太原城防工事的特点就是星罗棋布的碉堡,太原的碉堡始建于抗日战争时期,狂建于解放战争时期,碉堡是一种战争的产物,是抵抗轻武器攻击的有效性防御工事,多为砖石结构或钢筋浇筑而成,种类各样,形态各异,依山而建,傍地形而筑。太原周边共有碉堡5000余座,有独立碉、梅花碉、字母碉、明碉、暗碉及球形枪眼等不同类型。在阎锡山的百里防线中,东山防御体系至关重要,而石嘴子是东山防御体系的南侧门户,主要道路有地堡和火力点,是阎锡山设防坚固的重要阵地之一。东山的四大要塞由“牛驼寨、小窑头、淖马、山头”四大集团阵地形成南北长达八公里的防线,经过十多年来大规模修筑,已成为极端复杂的要塞工事,东山上密密麻麻的小点就是阎锡山的碉堡群,共有2400余座,既能独立作战又能相互支援,被阎锡山吹嘘为“堡中堡、塞中塞”,“足抵十万精兵”。太原战役共歼敌13.5万余人,但同时也付出4.5万人的伤亡代价,无数英烈抛头颅洒热血,才让这座两千多年的古城重新焕发生机。
解放大西北战役
太原解放后,中央军委决定华北野战军第十八、十九两兵团调归第一野战军建制,参加解放大西北的作战。第十八、十九兵团是直属中央军委指挥的两支劲旅。接到命令后,两大兵团各部队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开展“进军大西北,解放全中国”的政治教育,配齐物资装备,做好了由晋入陕的充分准备。5月26日,第十八兵团在司令员兼政委周士第等兵团首长率领下,开始从太原出动,经风陵渡西过黄河,向陕西关中地区进发。至6月24日,第十八兵团全部集结于西安附近。第十九兵团于6月初在司令员杨得志、政委李志民等兵团首长指挥下开进,最终于7月3日在各自指定地区集结完毕。两大兵团从先头部队出动到集结完毕共历时一个半月,广大官兵冒酷暑、战疲劳,车运、船运、步行多管齐下,行程约1000公里,胜利完成了由晋入陕的光荣任务。中共中央西北局指示各地要把迎送和支援大军西进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全力做好各项战勤工作。据统计,仅晋南地区即筹粮910余万公斤,草245万公斤,油肉菜等40万公斤,柴炭430万公斤,动员工夫16万多人,牲口16万多头。部队每到一处,百姓夹道迎送子弟兵,给战士送鸡蛋、戴红花;指战员不顾疲劳,帮助群众挑水、磨面、收麦子,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活剧。所属部队归建一野后我军在西北地区总兵力达到40余万人,西北战场长期以来敌多我少的状况得到彻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