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记忆*清徐总第3713期 >2021-07-26编印

我的音乐生活
刊发日期:2021-07-26 阅读次数: 作者:张仲杰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我的家乡在清徐县柳杜乡西青堆村,是一个被乡人称作“文化村”的村庄,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多,特别是在节日期间,民间社火、民间游艺、传统祭祀等尤其活跃。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使我从小便喜欢上了音乐生活。
  我在本村学校读初小时,有一位学长教会我吹竹笛。尤其是吹奏《我是一个兵》时,单吐、双吐的动作也做得很标准,听起来节奏清晰,速度恰当,音调准确,得到同学和老师的称赞。我在师范学校时,便得到音乐老师的器重。加入了学校合唱团,又向老师请教了拉二胡的技巧,特别是对“米、法”、“稀、叨”之间的半音掌握得比较准确,进步很快,成为学校乐团的骨干力量。升入中师时,老师又在中师三个年级里,各吸收了两位同学,学习弹奏钢琴,我也有幸学习了钢琴,成为学校合唱团的专职伴奏员。后来,学校又购置了一台“四十八贝司”的手风琴,指定让我一人学习手风琴。于是课余时间,我又初步掌握了手风琴的演奏技巧,成为当时学校唯一的手风琴手。每逢周末晚会,我便为全校各个班级演出的音乐、舞蹈节目伴奏。随之,我便成为学校乐团的负责人,愉快地为活跃学校的文化生活做着奉献,那种快乐的音乐生活,至今回想起来,仍然心花怒放。
  1958年,我从太原二师毕业之后,走上了人民教师的工作岗位。在漫长的教书育人日子里,无论是担任语文教师还是学校负责人,搞一个业余合唱团仍然是我心心念念的愿望。在全校各个班级里,经过考试,吸收条件比较好,班主任和本人又特别爱好音乐的同学参加,组成百余人的合唱团,利用课余时间,练习合唱、轮唱、混声合唱、重唱、独唱以及表演唱等音乐节目,为全校同学在节假日或周末演出,从而丰富全校师生的文化生活。每逢市内文化馆和文化宫组织周末演出活动时,我们便参加演出,也为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做奉献,我们的合唱团也屡屡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与上级领导的称赞。当我们受到市内各个大会的邀请时,我们便抬上一架脚踏风琴,为大会演出。后来,学校购买了一架小型号的手风琴,为我们的演出提供了更多方便。我便背上手风琴,带领我们的合唱团,深入到田间、地头、工厂、农村、军营,为广大工、农、兵群众演出,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我在清徐县西关学校工作期间,曾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组织了一个农村业余票儿班,受到许多戏曲爱好者的欢迎。随着参加活动人员的越来越多,文化人才也逐步涌现。我们排练了《红灯记》里面的《浑身是胆雄赳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智取威虎山》里面的《迎来春色换人间》、《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沙家浜》里面的《智斗》、《你待同志亲如一家》等许多片段,深得当地群众的欢迎。我们驻在当地老爷庙的票儿班,被称作“老爷庙晋剧团”。我这个业余编剧与导演也被调入县晋剧团担任团长;之后,我又被调入县文化局担任局长;再后来,我又被上级调入太原市艺术馆担任党支部书记,协助馆长继续为群众文化工作奉献微薄的力量。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退休二十三年了,虽然身在家里,但仍然关爱着音乐生活,在不断写作的同时,时不时弹弹钢琴、拉拉二胡,吹吹口琴、弹弹吉他。每天早晨晨练结束之时,还不忘在汾河边人静的地方,唱一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或《唱支山歌给党听》,自得其乐地过着快乐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