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醋都*文苑总第3707期 >2021-07-12编印

由吃饺子聊餐桌变化
刊发日期:2021-07-12 阅读次数: 作者:常映红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周末的上午,母亲提议:“今天大家都休息,中午我们吃饺子吧。”全家都赞同,唯有七岁的外甥一脸愁容地嚷嚷:“为什么又吃饺子啊?”我说:“老话说得好: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难道你不喜欢吃饺子吗?”外甥迷茫地问:“什么意思啊?”我就给他解释:好吃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饺子的;最舒服的事,没有什么能比得上躺着睡大觉。听完我解释,外甥不以为然地“切”了一声:“我最讨厌的事就是睡觉,还有,比饺子好吃的东西多得很呢,比如汉堡、炸鸡、寿喜锅……”我感慨地说:“看看你们现在的生活多幸福,美味佳肴数不胜数啊,哪像我们小时候,想吃顿饺子都得等过年。”
  八十年代的农村,刚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不久,经济还不富裕,条件还很艰苦,一年到头最常吃的饭,早上是和子饭摊玉米面煎饼,晚上是小米粥窝窝头,中午则是红白两种面做成的剔尖、擦尖、包皮面,菜也一年到头千篇一律——冬春是水煮大白菜,夏秋是炖茄子块,有时候母亲还会在茄子菜里加点杏仁,那种怪味让我闻一口就觉反胃。由于饭菜里没什么油水,加之没什么花样,正在长身体的我们感觉营养严重不够。每天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怀着期待的心情先掀锅盖,当看到那些黄不拉几的茄块软塌塌地躺在里面,又看到母亲拿出早已磨得锃亮的剔面铁板准备剔面时,我们的心顿时凉了下来,转头离开的那一瞬间,撅着的嘴上能挂个油瓶。
  面做好了,母亲吆喝我们吃饭,见一个个懒洋洋地用筷子扒拉着面条难以下咽,母亲便叹着气说:“柜子里有猪油,去挑上点吃吧。”猪油是那个年代的奢侈品,平常买不起猪肉,又感觉长时间没油水时,大人们便买点廉价的猪油炼制后凝固,装在器皿中,吃面的时候饭里舀一勺,饭菜顿时清香了很多,食欲也马上变得旺盛起来。遇有家庭成员过生日时,家里就会买一斤猪肉,面食也改为纯白面的拉面。菜里有了肉,杂面变精面,我们的饭量出奇地大,无论第一碗盛多少,吃完后都会再来第二碗。
  第一碗面出溜出溜三下五除二很快就见底了,当嘴上挂着油汤将饭碗递到母亲眼前时,母亲含着眼泪笑着,心疼地说:“慢点吃,别着急,还有呢。”当看到我的碗底躺着几块肉时,母亲诧异地问:“这是怎么回事?”我不好意思地说:“舍不得吃,留到最后一起吃吧。”父亲好奇地过来围观,当看到我将碗里的猪肉拨过来划过去就是不往嘴里送时,他就故意伸过筷子装着跟我抢肉,我慌得将那些肉往碗底埋,边埋边躲,父亲哈哈大笑起来。等到碗里的其它东西全部吃完只剩下清一色的十来块肉时,我将它们堆积在一起,看了又看,闻了又闻,最后一股脑儿全部拨到嘴里。嚼着满嘴喷香的猪肉,擦着嘴角流出来的亮晶晶的猪油,心中的那份满足与幸福感能将全身融化,我不禁感叹世界上怎么会有猪肉这样好吃的东西!
  那个年代,一般的农村家庭一年当中有两次吃饺子的时候,一次是中秋节,另一次是春节,其中最隆重的是春节,不仅有饺子吃,还会有其他肉菜摆上桌来,比如油炸花生米、凉拌豆腐干、炸对虾片、炒灌肠等等。有养猪的人家一进腊月的门就开始准备杀掉养了一年的猪,杀完猪后,要将猪按部位肢解开来,上等肉要送到食品公司出售,剩下的五脏和边角肉,主家会按照关系的远近分给四邻五舍,当然,自己家也不会饿着,他们在院里支起一口大锅,将洗净的猪五脏和头部轮番放入锅中煮熟,那沸腾的猪肉香味在上空袅袅飘散,芳香了整个村庄。有人打听到谁家正煮猪肉,就会找各种借口前来,“遇到吃的不吃是犯罪”,于是乎,主家少不了切一块刚出锅的肉给他“尝尝”。
  民间流传一种说法:吃猪尾巴可治流口水的毛病,所以,无论谁家杀了猪,大家都会不谋而合地将猪尾巴留下来送给流口水的孩子,而流口水的孩子家长也就不再推辞,只要别人送来猪尾巴,都心安理得留下了……
  我们一边包饺子,一边回忆着过去的难忘时光。母亲将火龙果、胡萝卜、菠菜等榨了汁分别用来和面,红红绿绿的面食里包上调制一香的肉馅素馅,出锅的饺子如一个个正值青春的少女,看着美丽,吃着美味。一家人说笑着、品尝着,觥筹交错、欢声笑语。
  有人说,人生就像饺子,岁月是皮,经历是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经由过去单一的颜色变成了五彩斑斓的彩色,美丽的外皮里面包着的馅儿也由单一的猪肉白菜变得五花八门。如果说过去的饺子象征着生活的朴实无华,那么现在的饺子便是我们今天多姿多彩生活的写照,品味饺子,更觉今天的幸福生活丰富多彩、韵味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