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醋都*文苑总第3696期 >2021-06-16编印

梦回当年忆从头
——回忆与宗彪一起当兵的年代
刊发日期:2021-06-16 阅读次数: 作者:王立禄 王宽建 武双海 高瑞英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都会感到珍贵!”
  五年的兵营生活,我们这些战友朝夕相处,摸爬滚打,留下一生中难忘的记忆。
  1969年,我们这群十八九岁的青年怀着对祖国的热爱,积极主动报名参军,一起来到祖国东海之滨浙江宁波,进驻在郊区一个叫团桥的地方,开始兵营生活。
  做为新兵,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必须要经过“四关”的考验,即:生活关、学习关、军事科目训练关、体能关。训练营里的教官训练要求非常严格。刚到新兵营时正是冬天季节,气温寒冷,室内阴冷潮湿,这对我们来自北方在家睡惯热炕头的新兵是一个考验。早上洗脸的水带有冰渣,身上盖着的军被盖在身上遮不住双脚,身下只有稻草上铺一块白布床单,有点发霉的稻草散发着难闻气味,熏得人难以入眠,白天还要顶着严寒进行训练。军营里的伙食很单调,一天三顿都是大米干饭和稀饭,菜是一块酱豆腐或几根萝卜条,中午一勺水煮菜,大年初一也不例外,这对于我们这些爱吃面食的北方兵是又一大考验。部队倡导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优良传统教育,让我们这些新兵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部队的纪律十分严明,生活也很单调,每个月战士只有六元津贴,仅够买一些洗衣和学习用品,星期天也大多不能出营房,于是整理卫生,亮晒被褥,积极主动做好事逐渐养成习惯。想家时就抬头望一望星空思念着家人,饥饿受冻时想想红军长征时的艰苦便也熬了过去。
  做一名合格的战士学习很重要,白天搞军训,晚上是政治思想教育,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每天晚饭后的班务会,战士们各自对照毛主席语录和教导,自我找差距,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互帮互评,你追我赶,谁都不甘落后。毕宗彪热爱学习,常把毛主席语录带在身边背诵,班务会上他经常主动发言,把毛主席讲的话应用到兵营生活中,很受战友们敬佩。
  在“四关”的考验中,军事理论科目与实际操作训练和体能关最为艰苦,它考验着每一名新兵的悟性与毅力,检验每个战士的体能素质。从最基本的站姿、行走、打背包、拼刺刀、投弹、射击至枪支拆装、火炮操作技术知识的掌握,每一项训练科目都必须达标。白天组织各种训练,夜晚战士们带着身体的疲惫还未得到休息,一声紧急集合的号令又把我们从睡梦中叫起。黑暗中,战士们打起背包进行急行军训练,夜色中我们往往跑步一两个小时。这样的练兵在部队里是一种常态化训练,有的时候一个晚上要搞两三次,它考验着我们战士们的体能和毅力,为的是时刻提高警惕,只要一声令下,在最短时间里就能投入战斗。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的意志和作风逐渐在战士们中间形成。毕宗彪完成在新兵营里各种军事科目的训练,并取得优异成绩。从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小伙子,经过四个月的兵营锤炼,成为一名军事综合素质全面过硬的解放军战士,为后续的军旅生涯奠定了基础,实现了他人生中的一次飞跃。
  1970年4月,在结束新兵训练的生活后,毕宗彪与我们同一批参军的战士被分配在新组建的“海军高炮独立第六营”,进驻岱山岛,守卫在海防线上。
  岱山岛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是祖国东大门的战略要地。在岛上,我们担负守卫机场防空作战任务。六营有三个连和一个营直指挥连,分别被安置在四座孤山上。毕宗彪所在的二连驻守在“虎头山”上。各连队生活条件都很艰苦,营房需重建,炮位要新筑,崎岖的山上无路行驶,拉炮的汽车根本用不上,全凭着我们用身推肩拉,炮位掩体需要战士们用双手拿锹拿镐一点点修筑。战士们被烈日烤得皮脱了一层又一层,黝黑的脸庞上只有牙齿是白的,好比是孙猴子进了炼丹炉,来了一个脱胎换骨,这也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壮,意志更加坚强。那段时间里,部队军事训练日益繁重,一切都是要围绕着打仗而练,“随时准备进入战斗”这根弦一点也不能松懈。训练场上热火朝天,连长一声令下,炮手们根据侦察班的对空测报距离,随着电话、无线电报传达的命令,装炮弹、瞄准“目标”、准备射击等,一整套规定动作都要熟练掌握,同时还有反空降训练、进出战地急速演练等。军事演练不分昼夜,一旦警报拉响,三分钟必须到位,战友们立即进入临战状态。特别是1971年的9到11月,面对国内外政治形势,部队取消了探亲休假,我们这支部队全都吃住在阵地上,不许离开阵地半步。晚上荷枪实弹和衣而睡,紧张的部队生活使许多战士得了“神经官能症”,有人留下了后遗症,终生未愈。毕宗彪所在的二连有一名战士就是在高强度军事演练中突发急病而牺牲的。我们就是在这样紧张的环境中,紧握手中钢枪,不惜牺牲生命,保家卫国。
  毕宗彪是一名优秀的战士,他不仅军事素质过硬,还是一个热心帮助别人的好战友。战备施工中,他总是把担子最重的一头担在肩上。有战友生病时,他细心照顾,把病号饭送到床前。战友们想家时,他还主动帮助写家书。他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受到连队官兵们一致称赞。
  他不只军事素质过硬,政治上和文化上同样严格要求自己。因为表现突出,他被调任连部文书,从事新闻写作,组织连队通讯员为党报、军报写稿,并负责部队文件、领导讲话及军政训练总结材料的起草工作。他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在连队公文写作中,不论是简报、战报、腊纸板上写字、黑板报编写等都独树一帜,文采飞扬,让连队官兵们赏心悦目。采写的稿件多次被人民海军报、舟山报等军地刊物采用。1971年9月,他在一同入伍的战士中最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工作出色,又被调入营部,担任政办室文书。按说这次调动后他完全可以脱离一线训练,但他从心里热爱连队,严格要求自己,经常主动下到连队与战友们一起摸爬滚打搞训练,每一次部队野营拉练,更是主动参加。炮兵连的训练任务不同于别的兵种,每个战士要具备有强壮的体能和毅力。一门火炮象铁塔一样,有几吨重。野营拉练阵地转移时,全靠人推车拉。训练中,往往是刚把炮位修建好,又接到新的命令,转移阵地,重筑炮位。在演练反击空降兵作战时,要从田间穿越山上丛生的杂草荆棘,一切以敌情可能预设实战演习,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军事演练完成回来,有战友问毕宗彪怎么样,累不累?他总是笑一笑说:“不要紧”,他还开玩笑的说:“蚂蚱切了脚还跑呢,咱这算个啥。”他还经常把训练中发生的事编成小故事演绎给战友们,逗的大家捧腹大笑。其实,这些都是为了给战友舒缓紧张的压力,经他一逗,苦累感顿时消失。训练结束后,战友们可以歇口气,他却须急忙忙赶回营部撰写训练简报。
  毕宗彪爱学习,读书看报,抄写摘要是他一个重要习惯。他唯一的特权是,晚上熄灯号吹过后,再用自制的简易小床灯坚持学习很长时间。他对书法很痴迷,每月津贴买不起一本赏心的字帖,便自成一套练习学书法的要领,右手指当笔左手掌当纸,或以树枝条或石头块在地上练习。一次,师领导为迎接海军首长来岛上视察工作,找遍军营,找来毕宗彪。因没有合适的毛笔,宗彪用棉花握成团作笔,现场写下横幅大字。首长们看后十分满意,表扬他时说,“交给宗彪的工作,总是比想象的完成得好。”
  毕宗彪谦虚谨慎,作风正派。工作中任劳任怨,面对困难他上,有了成绩他让。总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部队每年都被评为五好战士,曾八次受到嘉奖。
  2017年6月初,他的病症已显端倪。但正赶上老战友来山西相聚。宗彪隐瞒着身体的不适,承担了全部的接待任务。从车站迎送战友,组织战友见面相聚、安排旅游吃住等,自始至终全程陪同招待,生怕招待不周,给战友留下遗憾。返程时,有位战友执意拿出二万元补偿他多日招待费用,并说剩余部分让他资助清徐困难战友。宗彪当即表态,“战友之金一文不收。”推让不下,他与我们商量,只留下二千元,给困难战友略表战友之情。战友们只好依他。
  宗彪在部队五年服役中,不仅磨炼了意志,锻炼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也与我们这些生死与共的战友结下深厚的友情!复员回到家乡后的几十年期间,以他的才华和能力,始终保持着军队培养出的优良传统。在建设家乡的新战场上,不论是在乡镇、县政府、教育局,还是企业等工作,不论在哪个单位担任何种职务,都保持军人本色,兢兢业业,为当地建设做出突出的贡献。他留给人们的印象深刻难忘,他在人们心中的美誉度令人赞颂。
  岁月无情人有情,值此毕宗彪逝世三周年之际,我们将毕宗彪同志在部队的经历,回忆书写成文,以示对我们亲爱的战友深深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