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醋都*文苑总第3696期 >2021-06-16编印

风景优雅的文殊祖庭——殊像寺
刊发日期:2021-06-16 阅读次数: 作者:韩玉林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殊像寺座落在五台山台怀镇塔院寺西南不足1000米处的凤林谷口,南对梵仙山,北靠菩萨顶,地势优越,风光秀丽,寺旁还有般若泉,是一处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寺内康熙御制殊像寺碑文载:“兹殊像禅寺,开基台畔,结宇山阿。谷迩凤林,环千岩之紫翠。堂临鹿苑,俯万壑之烟霞。峰曰梵仙,望层峦于天际。泉称般若,落清涧于云中。殿有金容,因名殊像。天人肃穆,群瞻龙象之尊。仪度庄严,共礼狻猊之座。青莲妙相,琉璃光映于林瑞。碧树幽栖,钟磐声闻于岭外。”由此可见,殊像寺确为一处胜境。
  殊像寺创建于东晋初年,唐代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年)又予重建,后毁于大火。明弘治九年(1496年)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年)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圣祖为该寺题写“瑞相天然”牌匾。于是,殊像寺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寺,并称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又为青庙十大寺之一,现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全寺占地面积为6400平方米,坐北向南,共有殿堂50余间。布局以矗立寺院正中的文殊殿为轴心(明台上下列有明清石碑7通),前有天王殿(与山门合二为一)和钟鼓楼,后有雄踞高台的藏经阁(不设大雄宝殿,故为文殊祖庭)。东有伽蓝殿、五观堂,西有祖师殿、客堂、佛缘楼等。清代时,皇帝和太后经常临幸这里。建筑布局高低错落,内部摆设考究,环境幽雅,园林气息浓厚,尤其叠石更为驰名。所以殊像寺是一座古朴雄浑,文化积淀深厚的寺院。
  殊像寺的文殊殿,是整个寺院的主体,是五台山弥足珍贵的建筑。在这座殿堂中,储藏着一个寺院的精华。这座建于明弘治年间的大殿,是由铁林果禅师主持修建的。大殿面宽五间,长26.4米,进深三间,长19.63米,总高20.5米。看上去敦厚雄壮,是五台山最大的文殊殿堂。虽然经过翻修,但仍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建筑特色,是最有代表性的明代建筑。殿为重檐歇山顶,九脊八架椽。其建筑的特点是:殿椽用铁质勾头,滴水剪边;平面用椽柱,一周16根。大殿下椽是溜金斗拱,为五踩出三昂重拱造;上椽为七踩出三昂重拱造。内槽用七踩品字斗拱装饰,承托天花和藻井,使大殿的重量由斗拱转向柱头。整个平面结构,纵横交错,十字连结,显得刚劲平稳。其梁架、柱网、斗拱的作用,明显沿用了宋代的营造做法。1983年,大殿落架大修,经实际检测,构架由13700个大小部件构成,大者重达几吨,小者仅有一斤。经导游介绍,我们在殿内外仔细观看,发现该殿木构既宏大而又精致,既敦实而又繁华。简直是一件古朴华美的艺术作品,为五台山不可多得的古建杰作!
  步入大殿,仰头而视,可见两幅大匾悬于殿顶,“瑞相天然”、“大圆镜智”,分别是清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在五台山殊像寺朝山拜佛时的御制匾额。两额挂于一处,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由此可见清皇帝是多么青睐佛教。佛台之上,供奉着一尊文殊菩萨骑狻猊的塑像,高9.87米,是台怀镇诸寺中最高的彩塑文殊像。狻猊四蹄蹬地,昂首竖耳,张口卷舌,双眼圆睁。面部、腰间、腿上呈蓝底白点。颈上长满深绿色的卷毛,胸前佩挂着鲜红色的穗缨。它看上去雄壮敦实,精神抖擞,作行走姿势,给人一种活泼奔腾之感。此像又叫“荞面头文殊菩萨”。传说塑造此像时,文殊菩萨在天空中显真容。匠人急中生智,拿出他厨房和好的荞面,照形捏制。刚捏好,文殊的真容便隐去。匠人接着用泥仿塑,却总是不理想,头像不是大,就是小。便干脆把荞面头安在塑像上,哪想到,荞面头像与身子极为相称,并贴上一层金,于是就有了“荞面头文殊菩萨”的称谓。只见菩萨头戴五佛冠,身披袈裟,手执如意,眼若青莲,双耳修长,面颊丰润,神态庄严肃穆。在五台山众多的同类作品中,是最为得体传神、塑得最活的塑像,是一件艺术造诣很高的佛像作品。
  文殊殿内的三面殿壁上,还塑造了500罗汉渡江的故事。这一长48米,高6.8米,面积为326.4平方米的彩色悬塑,生动地反映了这些罗汉在崇山峻岭间,或是降龙伏虎,或是撼山探海,或是聆听讲经,或是端坐习禅,或是脚踩水兽,或是坐船渡海,或是飞翔空中的各种形像。因此,在彩塑中,就有山、水、云、路、溪涧、石洞、棚舍、殿堂、花草、树木、一叶飞舟、旋涡激浪等物。这就描绘出了他们的苦行,表现了他们的法力神通。这一巨型彩色悬塑,规模宏大,造型巧妙,内容丰富,人物众多,栩栩如生,场景多变,给人一种上下几千年,纵横亿万里的博大之感,是一幅有动有静,色彩绚丽,刻划逼真的山水画!
  值得注意的是:在寺外牌楼的前下方,有一股清澈见底、汩汩而流的泉水。冬不结冰,水冒热气;夏天却十分清凉,喝上几口,顿觉周身爽快,甘甜沁脾。清泉取名“般若”,是梵语,增加“智慧”的意思。据说,饮此泉水能长智慧、去愚痴。历史上般若泉水多做入朝贡品,深受佛门重视。清康熙皇帝巡幸五台山,住在菩萨顶,非般若泉水而不饮,至今还留有茶厅痕迹。许多朝山拜佛的善男信女们来到这里,常将泉水装进瓶里,带回去与亲人共享。当地人叫“万水泉”,此言其水源充足,长流不息。近年来,为开发五台山特产资源,根据有关方面的建议,开始修复般若泉水亭,配制各种冷热饮料、保健食品,以满足广大游客、朝圣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