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文化*生活总第3691期 >2021-06-02编印

清徐县革命历史红色记忆
刊发日期:2021-06-0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革命人物纪略—洛鉴明
  洛鉴明(1886—1970),字焕庭,出生于东木庄村一户耕读之家。
  他自幼聪明过人,在本村私塾读书时深受老师赏识,到县城梗阳书院深造时,刻苦用功,文章常被贴阅。光绪三十二年(1906)他20岁时,以第一名成绩考中清政府最后一科秀才。同年秋入太原优级师范理科学习。入学后他勤学苦读,潜心钻研数学,在校3年来被学校评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宣统元年(1909),23岁的洛鉴明以优异成绩由太原优级师范毕业,毕业后先后任教于省城太原第一中学、太原商业专业学校、第一师范学校、国民师范、平民中学等10余所中等学校。几十年来他为国家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各种人才。他对数学有较深的造诣。教学上他运用“少而精”的原则,生动的语言,抓住关键,深入浅出,使学生豁然开朗,把枯燥的数学课讲得有声有色。他常对人讲:“讲课时说话少了的时候,教学就成功了,教学规律是说话由少而多,又由多而少。”他成功地运用公式,教学生学活知识,他坚决反对死背教条,倡导学生提出独特见解,启发学生思维。他一直采用商务印书馆的课本,对教材相当熟练,讲课不用看书。因此他讲课备受学生欢迎,有的学生甚至越班到他的课堂听讲。他教学生时,十分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
  经他教出的学生不少在学术界成果辉煌,故在解放前洛鉴明被誉为山西省教育界“四大金刚”之一。
  洛鉴明青年时正值军阀割据时期,对国民党黑暗统治,他采取消极抵制的态度。他自学法政课程,取得律师资格,当局拟任他当县长时,他以“一个教书匠,难当重任”坚辞不受。他对友人说:“政界污浊黑暗,我看不惯。”
  抗战开始,太原沦陷,他忍痛弃教回家务农,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为躲避日本侵略军(因进城见到日军必先行九十度的鞠躬礼),八年未曾进县城一次。民国29年(1940)伪县长梁晓峰病死,日本侵略者打听到洛鉴明在省、县的声望,派日本宣抚官、伪政府官员,亲往清源东木庄洛家请洛鉴明出任伪清源知事,或到省城任伪教育厅长,均被他断然柜绝。敌人千方百计利诱、威胁,他坚贞不屈,始终不接受伪职,不为侵略者服务。洛鉴明对抗日工作非常热心,抗战8年中,他掩护过不少抗日人员和地下工作者,其中好多是他教过的学生。他积极支持儿女们参加抗日工作,先后送4个子女参加了八路军、游击队。长子洛九曾任抗日政府清二区区长,为人民解放事业献业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民国34年(1945),抗战胜利,洛鉴明兴奋不已,带着天下太平的梦想回到省城学校教书。阎锡山组织“同志会”多次拉他人伙,均遭拒绝,惹恼了当局,又因他子女在解放军中,故屡以莫须有罪名对他进行迫害,直到解聘赶出校门。经同事和学生资助离开太原到四川女儿处避难。
  1949年太原解放,洛鉴明返回山西。
  政府根据他本人要求,将年过六旬的洛鉴明安排到省立汾阳中学工作。工作中他积极负责,使汾阳中学学生每年高考成绩名列全省前茅,汾中校誉鹊起,各地学生多慕名涌入。1955年出任汾阳中学副校长,不久又被选为汾阳县副县长,及省二、三、四届政协委员。担任领导后,他工作更加勤奋,办事认真、待人和气,群众都愿接近他,找他谈心,反映问题。他多次被选为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1956年在全省优秀教师会议上,被选入主席团。会中五代师生同堂,合影刊于《教育杂志》封面和当时报纸上,一时传为佳话。
  1958年榆次晋中师专成立,洛鉴明任晋中师专副校长兼数学部主任。72岁高龄,仍然不离开讲台,带班授课,使学校数学成绩由下游一跃而成为全省同类学校之冠,受到上级嘉奖。后晋中师专改为晋中教干校,他任副校长,仍登台讲课,直到1970年去世。
  革命历史纪事(41-42)
  41.县委召开杜里坪会议
  1940年4月,中共清太徐县委在杜里坪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肖靖、张云、郝耀、徐光远等。县委书记肖靖主持会议,会议在认真总结了前段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后,一致通过了关于今后工作的两项决议:一、县委、县政府今后一段工作要以边山为基础,以清、太、徐交界的南尹、常家庄等平川村庄为依托,建立平川乡、村政权,并逐步扩大和推动整个平川的工作;二、壮大地方武装,迅速组建区基干游击队。这次会议对于扩大敌后游击区,打击敌人,壮大抗日力量起了重要作用。
  42.县委开展“四大动员”
  1940年夏,奉上级指示,中共清太徐县委、清徐县政府抽调20多名干部分片包点从河西边山到河东平川开展了以扩兵、做军鞋献金、献粮为内容的“四大动员”,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抗日战争据统计,清徐县为工卫旅、决死二纵队、一二O师输送兵员8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