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彩门楼是一项集民间彩绘、传统手工技艺、古建营造技艺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起源于唐代。过去的彩门楼简单易学,记得在八九十年代时,村里的彩门楼还不叫彩门楼,叫“柏叶楼”,顾名思义就是用柏树枝叶搭建起来的门楼。听老人们讲,过去家家户户都会在春节前夕去野外采摘柏叶,采回来后将柏叶插在门栓上,以示接福辟邪。后来,人们将柏叶绑在竹棍或木棍的梢头,贴上红色对联,然后绑在房顶的烟囱上,这可能算是柏叶楼的鼻祖了吧。再往以后,搭柏叶楼成了村民共同的事情,每逢春节前夕,村里就会按队分区,一个队负责搭建一个柏叶楼,柏叶楼的造型又有点改进,但依然很简单,就是两边四条粗椽林立,用铁丝绑定,顶端简单搭成一个门楼的形式,门楼顶上则用从附近山头采集回来的柏叶一层一层铺开。搭建完柏叶楼,各队队长就会张罗着让人买红纸、割对联,然后找村里的“土秀才”写对联,红纸黑字的对联贴在葱郁翠绿的柏叶楼两侧,显得格外醒目,有条件的再在柏叶楼上装点几面彩旗和一些彩灯,一架非常漂亮的柏叶楼搭成了,过节的气氛也显得浓郁起来。
放架火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之一,因为集体经济紧张,买架火的费用都是村民自己集资。多年的习俗流传下来,村里家家户户都知道从大年初一开始,“社头”就会挨家挨户集资。“社头”是指社火的领头人,村里按队分成社,一个社由几十户组成,“社头”轮流当,每年由十来户担任,主要负责本社柏叶楼的搭建、架火钱的筹集、火种的购买、架火的搭建、燃放等工作。因为春节早上大家都会早早起来燃放自家的旺火、吃团圆饭,而到了午饭后,人们大多会聚集玩耍或在家补觉,所以,社头们知道春节这天最好找人,他们选择初一下午挨门逐户筹钱,是最明智的选择。
看吧,轮上社头的这十来户人家家家有一个代表参加这个集体活动,队伍中有男人,也有女人,还有的是孩子,大家也无怨言,反正中间有一两个男人们能主事就行,其他人参加其中,为的是壮声势。每到一户,不需介绍,都知道是“起钱”的来了,有办事痛快的马上会掏出钱来了,也有的故意刁难,什么现在没钱啦、张三才出5元凭什么让我家出10元啦……理由各不相同,遇到这种情况,社头们不急不恼,因为他们都知道,今年是我的社头,明年就成你的了,今年你刁难我,小心明年你当社头时我变本加厉刁难你的。其实,主家自己也明白,什么样的理由也躲不掉这该出的钱。于是,主客双方多点一支烟、多斗两声嘴后,该办的事还会痛痛快快办妥。
正月初十左右,架火钱筹集完毕,男人们开始置办烟花爆竹,女人们则开始手工活计的制作。搭建架火利用的是房屋建筑的原理,它的基本构架是以长方形木桌层层高叠,呈塔状而固定于一根架火杆上,架火用桌称之为火桌,是没有桌面的框架形空心木桌。火桌之间以八股绳两侧绑结,火桌背面有三条粗麻绳起吊。架火一层一层由下而上搭建,平年做12层,闰年做13层。为将架火的门面装点得更加漂亮,女人们早早就开始了手工的制作。她们用彩纸剪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建筑以及故事图案,按寓意和故事情节分别悬挂在架火前面,既丰富了架火外表,又普及了文化知识,真是集观赏、寓意、实用为一体,让人看了又看、流连忘返。
架火完工后,火桌上已迫不及待摆上了各种供品、烛台,桌前跪满许愿的村民,大家一个个虔诚地烧香磕头,祈愿全家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幸福。
正月十五晚上,迎鼓的队伍会挨着在村里的各个柏叶楼旁敲锣打鼓,全村男女老少簇拥着鼓乐队,敲到哪个社,那个社就可以开始燃放架火。因为架火一般都在晚上十一点来钟开始燃放,所以有的村里燃放完最后一架架火,有时候已经到了后半夜。不过,从老人到孩子,每个人都热情澎湃、兴致盎然,大家都穿着棉衣、戴着暖帽,乐此不疲地跟着迎鼓队伍一架一架看火,火光映红了人们灿烂的笑脸,也预示着来年日子更加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记忆中的这些东西如陈年老酒,每每回想起来,便觉醇香余绕、流连忘返。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东西已经成了永远的回忆,正如柏叶楼——彩门楼的变革,不同时代的彩门楼反映着时代的特色的和经济的兴盛,但其蕴含的意义和人们对其的追求却是永恒不变,那就是百业兴胜、百家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