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会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这为我国新时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从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看,无论是从中专到大学的“规制”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的职业技能提升和职业考试培训,大都理论重于实践、应试大于实用;从教育部推行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情况看,职业技术教育体制体系尚不健全,制度标准尚不完善,管理考核尚不到位,实际效果尚不明显,企业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动力不足,工匠师傅口传心授的引导训练、学用结合的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从目前中高职院校毕业生看,相当一部分学生还不能快速进入新的工作角色、融入实际操作,有的甚至连对口岗位的工作任务也难以很快独当一面。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时代、新理念、新格局对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任务、新挑战,高水平、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各行各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正是纾解这一问题的一剂良方,是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有效手段和必然途径。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的体制机制
从国家层面,要及时研究出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特色学徒制教育的总要求、总方略,统筹全局做好顶层设计。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因地制宜,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构建起齐抓共管、联抓联动的综合管理体系,形成促进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和中国特色学徒制一体发展的工作合力,统筹各个层面全面构建起“以校企双重主体育人为根本,以学生学徒双重身份为保证,以招生招工一体化为核心,以岗位成才为路径”的新的职业技术教育和“中国特色学徒制”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强化示范引领,营造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浓厚氛围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牵头建平台、服务企业当“媒人”,联动各界提供育才用才条件,打造学用结合环境,推动职业技术教育融入经济、汇入社会。要大力弘扬“中国特色学徒制”传统文化,营造校企合作师带徒、徒找师、师爱徒、徒敬师的浓厚氛围,积极宣传推广传统学徒制教育和企业现代化要求相融合的先进典型和做法经验,使“中国特色学徒制”成为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效抓手。比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许的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香包手艺人王秀英,以新、奇、特、真为特色,凭借小小的香包技艺,带领乡亲们走上了靠手艺奔小康的富裕之路,就是“中国特色学徒制”教育的一个成功范例。再如,作为山西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清徐县职教中心,近年来把教学重点放在为清徐县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区培养输送一线技术技能人才上,放在清徐老陈醋、葡萄酒等特色产业传统技艺的传承和现代经营理念的打造上,构建起紧密型的“校中厂、厂中校”师带徒办学模式,并主动与吉利新能源汽车山西基地、江苏亚旭电子、太原美特好物流、清徐美锦集团、水塔醋业、紫林醋业等企业合作,建立“一站式”实训基地,让学生实地拜师学艺、一线上手实践,实用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水平明显提升,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在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助力清徐转型发展上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强化实践导向,确保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实际成效
随着政策的支持、科技的推动、社会观念的转变,可以预见,在“后疫情时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将持续走高和不断向好。“中国特色学徒制”将成为实现“个体价值、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完美融合、统一的有效途径。各级党委、政府要大力弘扬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倡导的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建立科学的充满正向激励的“中国特色学徒制”教育考核竞争机制,定期评比颁授各行各业“劳模”、“工匠”荣誉,为“中国特色学徒制”教育导入发展方向、注入精神力量。既要遵循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规程规范,又要传承中华民族师带徒的优良传统;既要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要有利于促进各行业、各企业积极融入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既要在抓培训、抓实训,下苦功、练真功上下功夫,又要在助力解决民生之本问题、实施技能富民战略、全力做好“六稳”工作、具体落实“六保”任务上见实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作为,积极协调各联席单位和社会各界,在各行各业分层次建立德艺双馨的名师智库。要营造氛围,广泛宣传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改革、“学徒制”实践先进典型,让师父教得有尊严、有动力,让徒弟学得有兴趣、有收获,师徒携手合作,快速成长成材。要立足实践,通过各行各业“传道、授业、解惑”工匠师傅心贴心、手把手的传、帮、带,做到传授传统技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能力“三管齐下”,让学生离校后就是熟练工,毕业后就是“香饽饽”,上岗后就是新工匠,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快速输送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职业技术教育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清徐县西谷乡党委委员、人大主席、工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