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理论*实践总第3643期 >2021-01-27编印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刊发日期:2021-01-27 阅读次数: 作者:谢伏瞻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党中央深刻洞悉国内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科学判断和战略选择,凸显了坚持扩大内需在国家中长期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一项关乎发展新格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深入学习领会、全面准确理解、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关于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重要新论述和重大决策部署,对我国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意义重大。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重点任务
  《建议》从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两个方面,系统部署了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重点任务。
  全面促进消费。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我国约有4亿中等收入人口,绝对规模世界最大。
  一是提升传统消费。汽车、住房等传统消费在居民消费结构中占比较大。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6亿辆。巨大的汽车保有量使汽车消费量的扩张空间缩小,质的提升需求扩大。新能源汽车、中高档汽车需求持续增加,汽车更新换代速度也在加快,为汽车产业发展拓展了新空间。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将释放更多的改善性更新需求。这些新增需求都是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需求,对提升传统消费有很大促进作用。提升传统消费,关键是要以质量品牌为核心,朝着绿色、健康、安全的方向发展。
  二是培育新型消费。新型消费增长是生活水平提高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三是发展服务消费。居民消费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提升是客观规律。2019年,我国人均服务业消费支出接近1万元,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5.9%。受体制机制和相关政策影响,我国健康、养老、育幼、文旅、体育等服务业准入门槛较高、开放程度不够,服务供给规模和质量还不高,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不足,一些服务消费需求潜力尚未被充分激发出来。
  四是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公共消费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财政承受能力支持和可持续前提下,适度增加公共消费,发挥其杠杆作用。《建议》把公共消费作为全面促进消费的重要内容,提出适当增加公共消费。这有利于居民激发消费意愿、增强消费能力。
  五是开拓城乡消费市场。2019
  年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28063元和13328元,城乡差距较大。
  拓展投资空间。投资需求是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基础设施、民生等领域的投资积累还不够,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也暴露了我国在科技创新体系和防灾备灾体系等方面的投资强度还不高。总体而言,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还有可拓展空间,关键是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使投资在促消费、惠民生、调结构、增功能、强后劲、促协调等方面持续发挥支撑作用,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出现新的产能过剩。
  《建议》重点部署了四个投资领域。一是聚焦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和民生保障等既有需求又有空间的短板领域,进一步发挥有效投资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二是着眼于提高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和水平,鼓励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是着眼于加快培育新增长点,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增强新产业新业态顺应新需求新模式的能力。四是着眼于增强基础支撑能力、提升跨区域协同水平和保障生态安全等,加大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投资。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政策支持
  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根本要靠扩大需求的内生动力,必须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形成有利于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政策支持体系。
  完善消费政策。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必须加快完善“想消费”“敢消费”“能消费”的政策环境。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增强人民消费能力。完善节假日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对于汽车等消费品,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针对住房消费,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完善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控制住房消费对其他消费的“挤出效应”。针对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力、维权成本高、侵权成本低这一老大难问题,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改革投融资体制机制。拓展投资空间,根本要靠体制机制改革,必须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在投资方面,重点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壁垒,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在融资方面,创新融资机制,畅通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健全金融支持体系,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优化政策性金融,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等。
  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必须推动“两头在外”“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向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转变。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全面提升我国商品和服务质量,增强出口竞争力,增加优质产品进口。
  完善宏观政策支持体系。内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完整内需体系需要平稳健康的宏观经济环境。必须重视预期管理,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