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2700多年的悠久历史,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国宝级文物古迹不算少数。闻名遐迩的徐沟大铁钟就是其中之一。
徐沟大铁钟宏大雄伟,高2.61米,中腰周长6.65米,底口直径2.24米,重量达6.5吨。据钟上铭文记载,该钟的铸造年代是“大金天德五年”(公元1153年),铸造地点是在)“李青村东社大历寺”即今清徐县集义乡杨李青村。大钟侧面铭文载有铸钟时附近各县市布施银两者的姓名。大铁钟于1975年经省文物部门的专家鉴定属国家一级文物,可谓国宝。
徐沟大铁钟不仅有县志明文记载,而且民间也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故事。据清光绪《徐沟县志》卷五记载:“金天德五年,县东李青村铸大钟悬于大历寺,嗣后,因金水暴涨,寺毁钟埋,杳无知者。越百余年,居民夜间忽闻沙中声如牛吼,及旦启,移沙视之,即旧所铸钟也。移悬县治,晨敲暮击,以晓居民兴寝。”据当地老人们回忆,上世纪初,晨暮人静时,徐沟县衙前的大铁钟一响,钟声闻数十里之遥,可覆盖徐沟各村。
据民间所传,当时铸造了同一式样的钟三口,一口置于徐沟李青村大历寺,另两口分别置于榆次上营村和太原府大钟寺。这三口钟只要敲其一口,另两口即能发出呼应。这是因为在铸钟时,钟内铸入了路经现场的姐妹三人的灵魂,是姐妹三人的灵魂在遥相呼应所致。但到明代以后,徐沟的这口钟就再也不能和其它两口钟呼应了。这是因为徐沟的大铁钟最响的部位就是两个风耳。传说,太原府的晋端王心慕徐沟大铁钟声音悦耳动听,遣百夫前往徐沟搬迁此钟,但无论如何也移它不动。人们报告了晋端王,晋端王不信,便亲临现场指挥,但仍无法移动。于是便激怒了晋端王,他下令将钟上最响的两个风耳敲掉。从此以后,这口钟就再也不能和其它两口钟宏鸣呼应了。
徐沟大铁钟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1153年至1975年的800多年间,曾悬挂于集义乡杨李青村大历寺和徐沟县赞侯祠,深受百姓喜爱。1975年,太原市文化局与清徐县有关领导协商,将这一珍贵文物搬迁到今晋祠博物院,并专为这口大铁钟修建了一座雕梁画栋的钟楼,将钟悬挂于钟楼内,遂成为晋祠旅游景区的靓丽景点。
本世纪初,清徐县主要领导经与太原市文物部门协商,同意将徐沟大铁钟归还清徐县,只是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为现实。作为一个清徐人来说,也确实是件令人遗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