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常箴吾先生在写徐沟历史时,称徐沟还是个“戏窝子”。何以见得?且看下列事实。
一、徐沟剧社多多
1.早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到光绪二年(1872-1876),就有了科班社舞霓园。
2.光绪九年到光绪二十三年(1883-1897),有喜胜园。
3.民国十年到民国十九年(1921-1930),有自诚园。
4.民国十八年到民国二十年(1929-1931),有小自诚园。
5.1946年到1948年7月,有兵农剧团。
6.1948年8月到12月有民生剧团,后改为古风剧团。
7.1950年1月到1956年,有大众剧团。
8.1980年到1981年有徐沟晋剧团。
9.1981年到1986年有徐沟艺校演出团。
二、徐沟唱戏多多
过去,根据徐沟地面的乡俗戏俗,有很多唱戏名目,如庙宇落成、神像塑就,要唱“开光戏”;每年正月初八,商家庆祝开市大吉,要唱“开市戏”;各个庙宇节日庆贺要唱“庙会戏”;有钱人家迎亲嫁娶要唱“上马戏”;财主富豪死了人出殡要唱“发丧戏”;有人在庙宇神像面前许下愿,一旦兑现,就要唱“还愿戏”。徐沟城内庙宇多、庙会多、字号多,富户多、文人骚客多,客流量大,所以唱戏的次数就多。
三、徐沟懂戏识戏的多多
唱戏多了,人们看戏的机会就多了;看得多了,对戏文戏理就熟悉了。常言道:“懂戏的看门头角道,不懂得看红火热闹。”而徐沟人看戏,可要看个子丑寅卯。他们对常唱的每个戏都很熟悉,哪出戏该怎样唱,有什么程式,上什么招儿,唱什么乱弹,用什么家具(指文武场面所用的音乐鼓点),什么下来该是什么,都十分清楚。如果演员唱错、唱漏、短了招数、出了漏作,都能看得出来。对那些认真发力唱得好的演员绝不亏待,一定要拍手叫好,给他个满堂彩。徐沟人热情,看戏文明,爱与艺人们接触,艺人们对徐沟戏迷们也很尊重。据说,须生大王丁果仙曾亲自登门向东北坊的名票友殷祚成老先生叩头请教过。一位从专业剧团退休的老艺人曾对笔者说:“徐沟不愧是个戏窝子,闹的就是有水平。”
四、向外输出多多
1.解放初期,徐沟属汾阳专署管辖,1948年冬天就把当时的徐沟古风剧团要到汾阳,与汾阳剧团合并,改称“汾阳鼓锋剧团”。
2.徐沟人不甘寂寞,又于1950年1月成立了“徐沟县大众剧团”。清源与徐沟合并后,1956年将该剧团迁到了清源县城,改为“清徐县大众剧团”。
3.1981年徐沟成立了艺校。两年后,县里从艺校中挑选了八名佼佼者充实到县剧团。
4.徐沟艺校请了名师指教,加之学员们大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理解能力,学得快,学得好,只用了五个月时间就能登台演唱了。于是,便组团到大剧团不愿去的边远山区、穷乡僻壤、山庄窝铺进行演出,把徐沟戏曲的种子撒到了吕梁山区、塞外高原及内蒙旗市。
5.徐沟艺校演出团因故解散后,外地好些剧团都闻讯赶来,聘调徐沟的演员与乐师,女花脸武丽珍调到省晋剧院,刘国庆、赵玉林调到市艺校任教,须生冯秋爱调到了张家口晋剧团,小生王蕊红等三人调到了和顺县晋剧团,小旦王美花等二人调到了方山县晋剧团,鼓师王小宝调到了大同南郊晋剧团。
五、徐沟票儿班多多
1.解放前的票儿班在徐沟十字街的益昌烟店门口与隆盛昌后院,常参与活动的有二丁则、赵年柱等老票友。
2.解放后,票儿班在北大街的文化馆院内,由老票友杨守先、曹四娃、杨三元等人主持。
3.到六七十年代,主要由退休回乡的老艺人参加,常在东北方旅店与东南坊马玉林文化院活动。
4.改革开放后,赵小毛在兽医站组建了票儿班,利用晚上时间活动,开始有了女伶,票友杨桂琴参加。
5.2000年后,票儿班由文化院迁到了东南坊活动室。演员逐渐增多,先后有武引弟、永安、张珍荣、五儿俊香、贾映娥等票友参加活动。
6.2000年6月,山西省电视台在“大戏台”节目中播放介绍了徐沟票儿班的组建与活动情况,由武引弟、冯福娃等六位票友进行了演唱,大大提高了徐沟票儿班的知名度。在徐沟镇及周边的村庄,人们遇有红丧嫁娶、搬家暖房、消夏庆典等,常请他们演出助兴。
7.以后又有了冯玉儿在东北坊组建的票儿班,一度时期办得相当红火,常出现有的票友来了就轮不上唱的憾事。同时,郭银儿在徐沟北关也成立了票儿班,多由北乡的票友前来参加,也非常红火热闹。
六、徐沟籍的演员与乐师多多
1.科班时期:有王步云(盖天红)、王天贵(王贵旦)、王庆云(鹿儿红)等13人。
2.解放前:有张忠(南关黑)、安福寿(王答红)、陈秀珍(小花旦)、丁玉英(小电灯)、代时中(鼓师)等15人。
3.解放后:有常志兴(自来丑)、宋锡华(小吃瓜黑)、韩变英(刀马旦)等13人。
4.改革开放到如今:有秦玉琴(须生)、张珍荣(青衣旦)、武引弟(夹生旦)、五儿俊香(小旦)、要春梅(青衣旦)、薛二元(胡胡)、侯进民(琴师)等19人。
5.徐沟大众剧团随团演员:王巧香(小生)、王映兰(正旦)、张狗娃(武打)等四如四兰十二香共30人。
综合以上各个时期的徐沟籍演员与乐师共计90人。
结语
由以上所述之六个多多,足见徐沟完全可以称得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戏窝子”。“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随着戏剧事业的发展、改进与提高,我们徐沟“戏窝子”里,一定会飞出更多绚丽多彩的金凤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