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是引领社会治理的主阵地,是基层治理的核心和龙头,其作用和地位不可替代。一段时期以来,基层党建的主要功能演变成了执行上级决策,而在激活党组织、满足基层治理方面则不断弱化。因此,必须强化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强化对基层治理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民主协商、群团带动、社会参与机制,积极引导群众围绕产业链、利益链、兴趣爱好,以及环境保护、健康医疗、文化休闲等民生需要,自愿加入或组建各类社会组织,让每名群众都能找到并加入一个适合自己的组织,把分散的“社会人”再组织化,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和途径,参与到经济活动和公共事务管理中来。这些方式和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党建+社会组织”工作模式。
(一)着力丰富“党建+经济组织”模式。生活富裕是群众最直接的愿望,也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农民分散弱小、缺乏组织,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抵御风险能力普遍较弱。因此,必须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大前提下,充分发挥村社、农协、农会的组织、协调、调节和教育等功能,增强农民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以探索建立产养协会、种养协会、旅游协会、“公司+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社会组织为形式,增强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力。实际上,实施“党建+经济组织”模式,加强了农民专合组织建设,也就抓住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关键、命脉,只要是整村、整社的规范化发展的专业合作组织,其实就是集体经济组织。
(二)着力丰富“党建+文化组织”模式。当下,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当中,不少问题和矛盾的源头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文化的缺失,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党建文化以文聚人、以文悦人、以文化人的功能,探索建立道德评议堂、爱心银行、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提升社会组织在教育引导群众方面的积极作用,建设诚信社会。充分发挥“仁义礼智信”等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作用,因地制宜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等形式各样的实践活动,鼓励组建秧歌队、腰鼓队、合唱团以及非遗表演团队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着力培养乡村新风良俗。
(三)着力丰富“党建+自治组织”模式。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政府管不到、群众不愿管的棘手问题,解决这些难题只能依靠党组织带领下的社会组织进行治理,才能弥补公共领域的“政府失灵”。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服务社会、管理社会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建立党领导下的老年协会、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业主委员会等社会组织。要将有意愿和能力关心乡村发展的贤达人士聚集起来,引导他们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提高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水平。
(四)着力丰富“党建+生态组织”模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民群众对环保问题高度关注。因此,必须进一步探索建立“党建+生态组织”新模式,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合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继续探索建立乡村清洁协会、环保巡察队、河(库)管护协会等社会组织,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努力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五)着力丰富“党建+扶贫组织”模式。脱贫快不快,全靠支部带。绝大多数贫困户由于长期受资金、技术、观念的影响,发展路子不宽、内生动力不足,这就需要基层党组织带好头、做好示范,这也是这些年来很多贫困村实现脱贫致富的一条基本经验。因此,必须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心骨”作用,继续探索建立扶贫协会、帮扶小组、慈善基金、扶贫公益金等社会组织,不断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良好互动机制。
节选自:人民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