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县城第二初级中学187班学生韩昊宸的文章,在学习强国山西平台首页刊发,他以一名初中生的视角,生动地记录了我县清德铺村的发展与变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读着小昊宸的文字,共同感受清德铺村在“领头雁”贾晋斌的带领下,如何一步步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华丽转身……
说起清徐县徐沟镇清德铺村,如果三年前你没听说过它的名字还情有可原,现如今你还没有听说过,那么你就落伍了!现在的清德铺村可是著名的网红打卡地,人们一提起这儿的红薯、元宵,便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如今更是登上了央视新闻,名声响彻全国!
到底是怎么回事?这还要从它的历史说起。清德铺村的红薯,从清朝光绪年间就开始享誉龙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儿的土质保水性不强,肥力较差,种普通粮食产量不高,可村民们渐渐发现,这种较为疏松的土质适合种红薯,于是村民们开始尝试,果不其然,种出来的红薯个头大,口感好,甜度高,软绵甘甜,细腻香滑,加上鲜艳的玫瑰红外皮,真是让人垂涎欲滴。
虽说红薯好吃,名声在外,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科技落后,红薯产量并不高,还常常滞销,价钱也上不去,加上有些商贩打着清德铺村红薯的旗号乱了市场,真是肥水流了外人田。
随着一个村支书的到来,清德铺村的这种状况开始改变了。这个村支书正是俺二叔贾晋斌。
为了将清德铺村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他召集村民成立了农产品营销合作社,不仅在红薯的种植和营销上做文章,而且组织本村妇女重拾了传统的手工元宵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一开始,村民们怀疑了:“这靠天吃饭的事儿能成吗?”二叔说:“新时代的农民,要靠科技吃饭,靠创新吃饭,不尝试怎么知道行不行?”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打响了!
村里请来农科院专家指导村民种植红薯,从播种到育苗,从扦插到养护,从收割到存储……村民们从最初的盲人摸象发展为科学种田,人人都成了种红薯的专家。他们发现红薯全身都是宝,不光红薯肉能吃,红薯皮、红薯叶、红薯藤也能变化出很多好吃又营养的菜肴,而且具有养生功效,真不愧为菜篮子里的“冠军菜”。村民们的致富积极性越来越高,干劲也越来越足。
金秋十月,清德铺的两千亩红薯迎来了丰收季,村民们正在忙着收红薯,全自动收割机奏着欢乐的歌唤醒了沉睡的红薯宝宝,村民们乐得合不拢嘴。他们高兴地说:“从前传统的红薯种植技术很落后,产量和质量都上不去,自从贾书记上任后,改技术,搞创新,一切都变了,不仅丰富了红薯的品种,机械化生产还提高了产量。俺们村的红薯真是冰糖心、土黄金哪!俺们老百姓可算是走上小康路了呀!”
不只是红薯大卖,元宵产业也大步向前。村民们不仅传承了“元宵一下锅,桂花飘千里”的老品种——桂花元宵,还制作了黑芝麻元宵和五仁元宵等新品种,深受人们的喜爱。过去,元宵在运输途中容易破碎,如今,二叔带领村民改良包装,元宵得以完好无损地运到了各大商场,端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软糯香甜的滋味,引来无数回头客。
一手抓生产,一手抓营销。线上,村民们通过微信、抖音、快手等软件在网上售卖自家的红薯,全村的红薯不用出门就被人们抢购一空。线下,清德铺元宵入驻太原食品街,村民们着装统一,现场制作,笑迎宾客。
清德铺村民靠自己的勤劳勇敢走上了致富路。红薯插秧节,四方宾客积极参与的插秧竞赛掀起旅游高潮;美味红薯宴,八方食客竞相品尝,吃完了还要兜着走;二叔也成了网红书记走上了“时代新人说”的舞台。他,为清德铺的元宵、红薯代言,为清德铺的老百姓代言!
如今村里传唱着这样的歌谣:时代新人贾晋斌,脱贫攻坚志坚定,元宵红薯农产品,营销方略全开动。清德铺人奔小康,乡村振兴惠百姓!惠百姓!
作者简介:韩昊宸,清徐县县城第二初级中学学生。自幼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喜欢动手实践。擅长乐高、写作、演讲和小提琴表演,乐于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