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聚焦*民生总第3607期 >2020-10-30编印

忆峥嵘岁月 燃爱国情怀
——访抗美援朝志愿军炮兵孙三肉
刊发日期:2020-10-30 阅读次数: 作者:本报记者 王苗苗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70年前,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安宁,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取得伟大胜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一名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忆峥嵘岁月,燃爱国情怀。
  值此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我县的一位老英雄。他叫孙三肉,我县柳杜乡常丰村人。1931年出生,今年89周岁。他是一位贫苦农民的儿子,父母早亡,17岁参加了解放军。
  孙三肉作战勇猛,先后参加了解放太原、解放河南关保、解放宝鸡、兰州、解放四川成都、解放蓬山剿匪、抗美援朝等多次战役,在解放太原和抗美援朝战斗中分别荣立三等功。
  一枚子弹头永远留在身体里
  采访中,老人幽默地告诉记者:“做核磁共振时,医院里的仪器总是不停地响,医生百思不得其解,检查他衣服上也没有金属物品,原来,这个金属物件竟然是……”老人慢慢地为我们回忆,1948年5月,17岁的他参加了解放军,后来在炮兵学校学习过,参加了专业技能训练,之前他们在第八纵队,攻打太原后成为了正规军——六十军,而就是在这次战役中,老人的左肩膀受伤,有一颗子弹永远地留在了他的身体里,成为了他曾经奋战沙场的永远的铭记。
  的确,在老人的身体里,不仅澎湃着保家卫国的热血,更留下了许多征战沙场、奋勇杀敌征程中留下的一道道伤疤。1950年,在参加四川剿匪战中,突然,冲锋在前的孙三肉感到腿上像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血流不止,原来是一颗子弹擦腿而过。经历了残酷的战争,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一道道疤痕,与那颗留在身体里的子弹头,成为英雄的他征战沙场的见证,更折磨了他老人家将近70年,其中的痛苦只有他本人能够真正体会。
  车轮下滚出与死神擦肩而过
  1950年10月19日,朝鲜战争全面爆发,六十军被调到了东北的部队,并新编为五十军,他们作战英勇,勇往直前,从鸭绿江一直打到朝鲜首都,人员伤亡惨重,撤回丹东做休整。
  时年19岁的孙三肉于1951年春天,扛着大旗跟随志愿军横渡鸭绿江,踏入朝鲜战场。面对这恐怕是有去无回的选择,每个人在抱着必死决心的同时,更抱着必胜的信念。1949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当时还没有坦克,没有装甲车,装备特别差,北方恶劣的天气环境更是加大了作战难度。寒气逼人,冰封大地,无数的将士,在零下30多度的酷寒中衣着单薄,仍然冲锋陷阵,而有一些身体素质不好的甚至被活活冻死。后备物资跟不上,他们穿不暖更吃不饱,好多次都是两三天都吃不上饭,战士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战斗。在一次战役中,8匹马拉炮,孙三肉的马车排在第二辆,飞机不停地在低空盘旋,对我军进行疯狂扫射。马儿受了惊,到处乱跑,孙山肉一下子从马上摔了下来,而拉炮的车险些压住他的腰,刚好被一大块儿石头支撑住,他反应灵敏,一下子从炮车轮底下滚了出来。
  还有一次,孙三肉背着行李包随大部队前进,一颗子弹“嗖”地从后面打过来,把背包打穿个大洞。有惊无险,还好人没事儿,就这样不止一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是孙三肉和他的战友们却丝毫没有畏惧与退缩。他们顽强抗击,浴血奋战。这些志愿军战士在保家卫国的战斗中,靠着他们的血肉之躯与飞机坦克抗衡,最终赢得了伟大的胜利。
  说起一次次打仗的经历,孙三肉总是神采奕奕、精神焕发。我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享受着这顿丰盛的精神大餐,每一次都被老人身临其境的讲述所深深地震撼着、感动着。
  采访归来,心情依旧激动不已,作为一名清徐人,我们将进一步继承和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在“三年大变样、五年进百强”的征程中,奋力拼搏,积极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