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品高尚傲骨铿锵真气节 曲风悠扬诗文卓绝大文章
——清徐文友缅怀县文联原主席、散曲大家常箴吾先生诗文选
悼常箴吾先生文
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沉痛悼念常箴吾先生。
常先生生于1937年1月30日,清徐县徐沟镇东南坊人,于2020年10月24日下午17点16分不幸去世,享年84岁。
常先生一生,勤劳、贤德、向上、奋斗不息。
常先生幼时就读于徐沟本地,敏慧勤学,积淀了深厚的底蕴;1956年考入太原三中,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太原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在农村小学任教十多年。1974年调入徐沟中学。1986-1993年任徐沟中学副校长。
常先生学养深厚、业务能力出众,教学工作踏实认真、一丝不苟。他爱生如子,平易近人,是学生心目中和蔼可亲、德高望重、倍受尊敬的师长。先生带班带课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同事之间,常先生谦虚谨慎、襟怀坦荡,有问必答、有求必应。跟他交往谈论,总有醍醐灌顶、如浴春风之感。
在徐沟中学副校长任内,先生充分展现了他教育家的风范。施行“精细管理”,从制度建设入手,完善各项措施,扭转了徐中一度散乱的局面。狠抓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徐沟中学考取大、中专人数得到大幅提升,体育比赛开启了全县第一的历史。创建徐中文学社,培养了一批爱好写作的文学人才。
先生注重教师队伍及干部队伍的建设,大胆重用年轻人,成就了一批年富力强的后备干部,为徐沟中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
1993年,常先生任清徐县文联主席。他一口气成立了11个协会,并以“出人才、出作品”为宗旨,将只有一室、一人、一桌、一柜、一床,被市文联主席称作“五个一工程”的文联,与政协文史委紧密配合,与《清徐报》《太原日报》《九州诗文》《山西日报》广泛联系,与协会各成员同心协力,为县域文化的挖掘与开拓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他提携培养了不少文艺人才,形成了文艺创作的良好局面,为清徐建设文化强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退休之后,常先生加入到复兴传统文化的队伍之中,在太原和同仁们成立了黄河散曲社,创办了全国散曲界唯一的刊物《当代散曲》,在网上创办了全国笫一家《散曲论坛》,为濒临灭绝、百年沉寂的散曲开辟出一片文化遗产抢救与复苏的园地。刊物和论坛影响到全国各地及海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当代散曲》一问世,即受到世人和业内人士的重视。全国著名诗评家丁芒先生称它是“第一声鸡啼”,中国当代散曲研究会会长赵义山先生称它为“当代散曲第一刊”。赵义山先生曾高度评价到:“从此,从事散曲理论研究和从事散曲创作的两支队伍走到了一起,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结合在了一起。这件事情的意义不可小看,我预料着,这必将对中国散曲研究和创作发生重要的影响。”然而,人们很难体会到,一期刊物的出版,融入了先生多少心血和汗水。
在办刊期间,常箴吾先生加入了中国散曲研究会,多次参加全国性研讨会和理事会,并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论文。将散曲的理论研究与创作结合了起来,为散曲的理论研究开拓了新的源泉,为散曲的创作拓宽了理论指导的范畴。
先生的工作时间无限,除了一日三餐和会见友人外,时间全部用于工作,编辑杂志、赶写论文,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当传统文化散曲的创作在全国兴起时,常先生为了把创作热情再推向高潮,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赴京,多次与有关部门的领导汇报、商谈,于2010年成立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散曲创作室,并创刊了《中国当代散曲》杂志,不仅实现了全国散曲创作者的愿望,更为中国传统文化散曲的复兴事业搭起了一个更高的平台。
十几年来,先生创作、研究课题、编刊,还积极参与各地的邀请活动和各种研讨会,创作散曲数百首,发表论文数十篇,主编了《当代散曲》11期,创办了全国性的散曲创作室和刊物《中国当代散曲》,正式出版了由赵义山先生、门岿先生分别为序的《常箴吾散曲集》,参与了中国散曲研究会赵义山先生主编的《元曲鉴赏辞典》的撰稿等工作。受常箴吾先生的影响,先后有陕西、湖南、广西、安徽、贵州、北京、武汉、阳泉、原平等地成立了散曲组织,作者遍及全国各地以及海外。
华章曲韵香,千里同声唱。
常箴吾先生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散曲的复苏和振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代散曲》和《中国当代散曲》两个散曲杂志的创刊,填补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先生十多年来为散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将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存!
常箴吾先生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的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老师、好同志。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和思想永世留芳!
愿先生安息!
董振邦 折殿川 要富财
2020年10月26日


常箴吾先生遗作
挽联一组
——沉痛哀悼常箴吾先生
一秋汾水挽词长,恸书大德文馨百代;
千里太行霜月冷,悲忆先生曲唱五湖。
——高中昌敬挽
驾鹤西去情留散曲音容常在,
吟诗曾来思念不绝汾水停流。
——时新敬挽
人品高尚,傲骨铿锵真气节;
曲风悠扬,诗文卓绝大文章。
——石履山敬挽
怀芳德,眼前留背影;
咏雅风,梦里现慈容。
——啜锦山敬挽
清文泰斗,常兄乘鹤飞天去;
故里文朋,众弟咽泪痛心中。
——王茂华敬挽
我自无缘未睹形容先生讣;
君虽作古尚留楷模后学鉴。
——袁龙民泪挽
箴言警世授业解惑诗曲传唱扬天下;
吾侪敬仰桃李芬芳书画润德泽千秋。
——焦树志敬挽
有文人之风骨无庸人名利之营苟堪称君子;
承元曲之遗韵开当代散曲之先河功昭神州。
——王泽敬挽
如雷贯耳声名远,三晋文化界无人不晓,功德满满流芳千古;
未成百岁总是憾,散曲戏剧人有口皆碑,事业巍巍垂勋万年。
——武丕炯敬悼
悼恩师
啜希忱
又是重阳古寺行,登高远眺拂清风。
惊闻常老仙逝去,泪洒香岩曲悲声。
常老师是我在文联的前任,对我有知遇提携之恩,1993年,他创建了清徐县文联,为清徐的文化艺术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常老为人师表,仙风道骨,德艺双馨,受人崇敬。他从文联退休后在省城大展才华,开办成功学校,以艺育人,在省城诗词界散曲界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被省文化界誉为清徐文坛三杰(常老师,时新,高中昌)。特别他对散曲研究的传承和发展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创立黄河散曲社,编辑出版国家级散曲刊物《中国当代散曲》,从省城进入北京,担任中国散曲多种职务,主编散曲刊物,为中国散曲的复兴和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常老师对中华传统文化不遗余力地追求和传承发展,其功绩不只在清徐,也不只是山西,而是在全国,甚至是在全世界。
常老的不幸逝世,是清徐文化界的一大损失,也是山西,乃至全国的一大损失。
我痛失一位尊敬的良师益友,他是我永远学习的光辉榜样。
常老师,一路走好。
悼常箴吾老师
马鸿雁
惊闻先生仙逝,忽忆往事,历历在目,心中悲痛,无以言表,记小文以悼之!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常老师的奔波下,县文联终于成立了,当时办公室也没有,只好挤占了宣传部的一间房——也就是我的文印室。那间办公室终年不见阳光,夏天也显阴凉,冬天更是冻得伸不出手。自从老师入驻,就应了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我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也算是一名小小的文学爱好者,经常去常老师办公室,故而也结识了清徐的许多文化名人,在常老师的鼓励下,我拿出压抽屉的文字稿让他修改,并且也偶尔提起笔,零散文章开始见诸报端。从这一点说,常老师也是我的良师!
常老师嗜烟,楼道里时常弥漫凤凰烟的独特香味;冬天的小屋里暖气不通,常忆起老师披件军大衣埋头创作,煮碗方便面凑合裹腹,几年间他创立的协会,可以说为清徐群众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老师退休后,不常见了,那几年开两会时都要去东湖饭店政协委员驻地拜会老师,老师常常鼓励我别只忙于工作,多创作些自己的东西。我虽然觉得很是道理,但终因愚懒,不成气候。
历历往事,恍若昨日。惊闻噩耗,心恸不已。清徐文坛失去了一位杰出人才,悲哉痛哉!
怀念常箴吾老师
张见素
惊闻常老师仙逝,眼前浮现出的是他清奇而经典的微笑,是他令人望尘莫及的仙风道骨,还有他永远从容沉着的举手投足。我想熟悉常老师的朋友们,大家的反应可能是一样的。
我到徐中上高中那年,正是常老师任副校长之时。一个来自农村的高一新生,一位校长,可想而知,之间有一道多深的沟。所以,仰视,贯穿了我们交往的始终,最初是因为“校长”,后来是因为人格。
最初,常老师是严厉的,因为见到他,常常是他在台上,我们在台下,自然是“训话”;再有就是在校园里碰面,不是“巡视”,就是他抓住了犯错误的同学。印象中他已是白发,瘦硬的身体微微前倾,两手交叉搭在腹部。镜片后的小眼睛发出严厉的光,被镜片一反射,更严厉。薄薄的嘴唇,细碎的牙齿,字一个一个地迸出来,每吐出一个句子,就咬一次牙,咄咄逼人。这种样子,我只觉得是离他越远越好。
学生时代,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件事,一是学校的社团活动,二是1986年举办的徐中建校30周年纪念活动。
那时候还没有“素质教育”的提法,但常老师高瞻远瞩,狠抓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教学工作。在他的倡导下,学校成立了很多文艺团体,他躬身入局,亲力亲为。在他的影响和督导之下,多才多艺的老师和爱好文艺的同学们各显其能,大展身手。王荣、王永骥、张志明等老师们不遗余力悉心指导,同学们则兴致勃勃欢奔乱跳,书法、美术、音乐、文学、体育,各方面活动都搞得有声有色,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学生歌手和运动员,至今我都记得那些学长们的名字。文学社活动,他请来时任《火花》杂志主编的董耀章老师和著名作家韩石山老师为我们做讲座,我们果然深受诱惑。如果说我今天还可以稍微自在地舞文弄墨,那无疑是得益于常老师的英明之举。我当时其实很懵懂,只不过不爱学习又不好意思无所事事,所以瞎诌几个句子,说是写诗。不想被常老师记住了,认为我是个“写诗的材料”。
1986年建校30周年纪念活动,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举办的,地点在徐沟十字街西南角的电影院。全校师生自己出节目,在舞台上自娱自乐,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1993年,他受命组建成立清徐县文联。尽管条件艰苦,人力财力严重匮乏,但他倾心尽力,甘做人梯,将文艺传播、提携后学作为职责和使命,孜孜不倦。上班的,种地的,年老的,年少的,远的,近的,只要有一点才能,他都笼络在一起,要撑起文联的一面大旗。1997年,我来徐沟中学工作后,常老师还来学校,跟董校长聊起我,专门把我叫去,微笑着,叮嘱我要写东西。尽管我非常惭愧于他的厚望,但这是常老师作为师者玉汝于成、诲人不倦的明证。果然,一度,清徐县涌现出一大批文艺爱好者,有的甚至因之而改变了命运。在他当选为清徐县人大代表和后来当选为政协委员后,每次开会或活动,大家都自发以他为核心,求知问道,高谈阔论,含英咀华,颇有魏晋之风。清徐县的文化事业得以繁荣,大概就缘于这股清流。
常老师退休后创办了一份文化期刊——《当代散曲》,是全国第一份散曲期刊。所有的人都知道,做这样的事,没有名,没有利,相反,还得自己筹措发行所需的资金。我真是无法想象,一个充满书生意气一身傲骨的人,他筹措印刷费?果然,所谓的筹措,更多是筹措他自己的工资。但他就是凭着一份热爱,凭着一份痴情,坚持到底,将几乎无人问津的中国散曲抢救回来。创作,刊发,培养新人,呕心沥血。我们徐沟中学后来参与了这项有意义的事业,因之而倍感殊荣;我们的许多老师,也参与学习,尝试创作,受益匪浅。
我的朋友中有他的嫡系弟子,据他们说,常老师满腹经纶,文采斐然,出口成章;一手漂亮的书法,寻常的板书,就是一幅艺术作品。因此,他不需要刻意经营,单凭他的学识魅力,就能深深地感染学生,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他风度翩翩,从容沉着,不怒而威,即便是调皮捣蛋的学生,也没有不服管教的。他们就是在他的影响下,爱上语文,爱上写作文,从而努力学习,考取理想的学校,成就了自己的事业。这是二手信息,我没有亲历。
很多人还说,常老师管理也很有一套,眼光独到,在徐沟中学副校长任内,举贤任能,为徐沟中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
但是,2015年,我因校志编辑工作专门去讨教,希望了解一些具体情况,得到他本人的肯否。但他从容沉着,微笑着,说:“不记得了。”我觉得这其中已经包含了我想要的答案,而他本人,却让我更加敬佩。
常老师热爱家乡徐沟,他的长文《徐沟古城》系统地介绍了徐沟的历史、结构、古建等方面的内容,是一份很宝贵的地方资料。
现在,学校各处还悬挂着常老师雄厚有力的各种书法作品,一出办公室的门我就能看到。睹物思人,更觉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他留给我们的,是永远的精神财富。
常老师是能者,诗词曲赋书文,没有不痴爱的,凡痴爱都精通。
常老师是贤者,博大精深磊落,从不臧否他人,只管玉汝于成。
这样一位儒雅的长者,怎能不让人仰视?
斯人已逝,世上再无常老。唯先生的风骨,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愿常老师安息!
悼常老
牛宝生
吟罢元曲诵今朝,
这样天然恁般娇,
逍遥,逍遥。
讲台三尺意气豪,
菁菁者莪,
芝草纷然,
神妙,神妙。
清源有泉皆化酒,
金川无波不涟漪,
文学艺术,
联璧,联璧。
龙马精神海鹤姿,
芝兰气味松筠操。
箴言教诲犹在耳,
吾侪发奋,
仰止,行止。
悼恩师常老(二首)
陈敏丽
一
梦中闻讣肝肠摧,欲哭恩师驾鹤归。
帘外风声如有恨,送凉添冷至晨悲。
二
昨夜花落雾茫茫,刹那英魂天地藏。
恨是时光难回转,刻骨师恩自难忘。
悼散曲导师常箴吾
郭亚忠
清徐文坛出三老,独树一帜领风骚。
常老驾鹤先去了,散曲大旗谁来保?
德艺双馨
石履山
“北常南萧”榜有名,开卷曲悠捷足登。
“白石”出锋挥斗墨,“东湖”洒玉掀大风。
“黄河”艰险惊幽梦,大笔龙蛇藏敛锋。
傲骨铮铮人极品,音容如月永凝瑛。
注:北常南萧,指中国北方散曲大师常箴吾老师;南方为萧自熙先生。白石指清徐“白石散曲”社;东湖指“东湖诗社”;黄河指“黄河散曲”杂志。
沉痛悼念常箴吾恩师
白尚贤
在职文联常相伴,退休一同回故乡。
一坊相隔数十步,朝朝夕夕常来往。
为我润笔《戏剧史》,《徐沟古城》供史章。
哲人虽逝精神在,美誉常留众心上。
有话要说千千万,词语难来泪盈眶!
明霞一片落平湖
——悲忆常老之上世纪90年代诗一首
高中昌
成荫已是柳千株,九畹兰香总不辜。
行旨寿人兼寿世,立风箴俗亦箴吾。
不教铜臭污清气,偏种心葵向僻途。
回首长烟夕照里,明霞一片落平湖。
悼常箴吾先生
张卯春
领袖文坛耀潇汾,书生意气满乾坤。
龙山羽化飞天后,梗阳再无谪仙人。
悼常老
张继源
淡泊清贫一书生,执掌文联几多春。
破桌烂椅难立足,浅吟低唱有余音。
文士俗人常相聚,前浪后浪时奔腾。
凤凰烟绕香斗室,恩师教诲伴我行。
[应天长]悼送常箴吾先生
黄煜
烟销汾水呈秋素。菊在重阳何忍顾。画新荷,任来去。称道遗山终有晤。
荻芦风,桐叶雨。翻彻故园天路。唱罢黄钟大吕。片云随雁度。
注:“念遗山旧愿,更画新荷”,是先生在《当代散曲》创刊号上提出的愿景,也是其一生功绩的写照。
悼常老
阎永胜
生活如海各飘零,秋风瑟瑟不知情。
忽有雷声震天响,常老去兮奈何天?
清徐文坛失大师,追往忆昔啼不住。
文友群里同悼念,音容仿佛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