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清徐*故事总第3590期 >2020-09-11编印

我的戏剧情结
刊发日期:2020-09-11 阅读次数: 作者:赵威龙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省市知名剧作家赵威龙先生是我县赵家堡人,1938年出生。一生涉及多种行业,戏剧是他的最爱。日前,他的著作《赵威龙文集》(4卷戏剧、2 卷诗文)和他参与编著的《丁果仙》(系列3卷)印刷出版,计9卷270万字。今日,本报将他的文集自序与大家分享,一起走进赵老的艺术生涯……
  我出生在一个不太穷苦也不够富裕的农民家庭,兄弟姐妹多,我算念书最多的一个,中专毕业。炼过钢,教过书,当过农民,搞过畜牧配种,办过农校,管过企业。中途又半路出家,端起捏戏诌书的饭碗。年过不惑,到太原市戏研室当上了专职编剧。第一部就是新编历史故事剧《寇准外传》(连四本),前两本是《审御案》,三本《罢宴》,四本《背靴》。两年多的时间,主要靠梁枫主任构架,鲁克义厅长把关,我的任务只是填词而已。当时单位的任务是两年一本,我们算大大提前超额了,首战先捷,演出效果也不错,还在山西省广播电台录放了广播连续戏。
  接下来是广播现代戏《喜玲》。省广播电台李家栋拿来由雁北地区武艺民创作的《鬼灵精》剧本,万事俱备,只嫌长,作者再不忍心割爱了。砍别人的,随心所欲,费力不少,倒挺如意。有刘和仁作曲,王爱爱、马玉楼、孙昌、高连荣排演,李中豪解说,张五一配置效果,沾了名家的光,获了全国奖。
  1984年元旦刚过,齐陶接了太原市实验团的班,新官上任三把火。剧团全班人马还在西安拍电影戏剧片《三关点帅》,他就把任务分配好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春旬与我室贾肯堂老师合作的《书生拜将》,由马兆录导演,郭彩萍领衔排演。齐陶本人写的现代戏《共产党员》,由武忠主演,荣峥担任导演。市实验团名角号称六大员,郭彩萍、武忠、李月仙、闫慧贞、高翠英、白桂英,其中前三位势均力敌,难分仲伯。为了安顿李月仙,齐团长临弓扣箭,慧眼识珠,选定了《齐王拉马》现编历史剧。已经是腊月廿六了,他来找我,说有个好题材,须要赶紧写出来,过了年剧团等着排。他忙得不可开交,把一片用香烟盒纸写的角色名单(齐宣王一一李月仙,钟无盐一一高翠英,田婴一一武忠)夹在残装古籍《东周列国》里就走了,不容分辨,没有商量的余地。
  老家赵家堡,逢年要唱戏,这年更是从除夕到正月十一接连四台大戏,过大年,大拜年,上老坟是必须的,除此而外,待亲朋,看大戏等等,那都与己无关了。家里只有一间不足十五平米的大土房,后墙通炕,一张二尺见方的小木桌,放了资料、提纲与稿纸,胳膊就得悬在桌面外了。所以更多时间是爬在炕上写的。有了多年业余创作的功底,尤其是《寇准外传》两年四本戏的专业研究训练,又有一干人急等戏排的紧迫,正月十二脱稿交卷了。齐陶办事,雷厉风行,何况一切生产流程早已成竹在胸。然而客观却有两个难题,一是主角李月仙尚不认可,不知道这齐宣王算啥行当,是须生,是小生,抑惑还是三花脸?二是团里再没导演了。外面请花钱费时不可行,齐陶本人就是中央戏剧学院进修的编导高才,只是戏曲程式表演尚欠底功,于是便让长于此项的二花脸演员戴占寿担任了执行导演。李月仙关于行当的问题也想通了,就这样三个排练室同时排演三台戏,而且仅一个月时间就在长风剧场展演,并请来了李万春、袁世海、魏喜魁、周桓等北京名人观看点评。《齐王拉马》取得专家与观众的一致赞赏。而齐团长上任伊始便大刀阔斧,全线出击的阵势与作法,振奋了编剧创作、导演和全团演职人员。相比之下,省市同行一贯四平八稳,十分讲究排场,且内部矛盾比较激烈,可想而知效率低下。
  1985年,省里提倡大搞创新,下面纷纷响应。晋中独出新裁首创晋剧交响乐,由鲁厅长亲自督阵,不惜工本全面出新,大搞改编传统戏《打金枝》,本人有幸被选调去任执笔。第一次参与这如此高级组创作营,大开眼见,都是名人:导演温明轩、肖桂叶,音乐刘和仁、吴新民,美工马步远、李达寿,舞蹈冯玉梅。白天说戏,晚上排练,除鲁厅长外,曲润海厅长与郭士星厅长以及邓焰老顾问也都来观赏评点。演员是青训班的尖子,陈转英、张智、张端杰、陈红、武银全等,真可谓满盘珍珠,文武场演奏也都出手不凡。头尾一年多时间,潜心排演,流畅精炼。参加了1986年山西省青年“希望杯”会演,以及香港中国第一届戏剧节,并在北京和成都等地巡回演出。评价毁誉参半。新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喜欢其优美典雅。“双劝宫”更属精华,而老戏迷则说尽是花里胡哨,牛桂英的“劝宫”毁得更是可惜。凭心而论,好处确实不少:细腻、优雅、精致、脱俗、顺流、好看。郭暧的“闹殿”,词强理正,有恃无恐,似在性格与情理之中,而君入臣府则更显得人性化和代宗对郭子仪的倚重。不足在于大段“红灯舞”似嫌喧宾夺主。
  折子戏《忠义冤》是专门为谢涛参演改编的老戏《杀驿》的创新版,同样地是那个年代的产物。为了创新而创新,硬是找出个王彦丞来与吴承恩对唱。虽说热闹了些,确也冲淡了一号人物内心活动的表演。
  自广播剧《喜玲》获奖后,山西省电台刘佳斐主任就提议调我去工作,后因系统不对口,就转给其爱人文化厅郭士星厅长,文化厅人事处发了商调函,曲润海厅长还给太原市委主管书记谷文波写了信。两年多来,市文化系统上调到省里的竟有十二人之多,唯独扣住本人不放。最后找局长杨文彬,说他不管;再找谷书记在秘书办公室整整等了一上午,下班了与某女演员相随走出来,见了本人只说了一句话:“怎么,太原市放不下你了?!”便扬长而去。省里去不了,单位也几多不谐,创作的狂热一下降到了冰点。恰好赵家堡党支部老领导登门动员说劝回村工作,暖气片公司一二把手分别面谈,诚望同心协力,共创辉煌。于公于私乡梓故旧,盛情难却,编戏的事只好狠狠心爱莫能顾了。
  直至2000年春节,村里唱杏花剧团的戏,张智、转英和瑞志去看我,都说十分需要新本子,鼓动我重操旧业。
  眨眼十年有余,国家大力改制,村办企业也都承包给个人,自己也无多实质性的工作了。说者有意,听者在心,恰好电视上正播放《廉吏于成龙》,挺对口胃,好象并没太费周折,不到一年《萝卜县令》草稿就出来了,找了些熟人看了看,议了议,又改了改,一稿就送给了省晋剧院孙志勇院长,转交导演肖桂叶过了一遍,提议尽量集中压缩。院里正排《晋文公》,等有机会再考虑。
  不久,市豫剧团原团长便送来了曲厅长编写的《娘子关》和亲笔写的长信,经过院部组织专家反复讨论修改,终于下了排练室,导演郭林贵,作曲郑海珍,主演梁美玲。彩排过后,准备正式演出了,据说着了火,把演员烧伤了。后来要参加省里杏花奖只选其中第六场“募兵”,我没有同意。
  与此同时,原单位孙国强副所长和实验晋剧院秦树斌院长让我和专家们一起讨论谢涛领衔主演的《东方朔传奇》。之后,让我修改,便有了《上林苑》。一致认为反腐主题鲜明,喜剧色彩浓郁。送给鲁克义厅长审阅,专门打印了一封反馈意见,说他是一口气读完的,像一部穿着古装的观代戏。
  紧接着国强又拿来《唐宗归晋》的剧稿,说市委宣传部范世康部长十分认可,还起了剧名。很快要组织讨论,要我抓紧修改。对我来说诸如此类早习以为常。受人之托,尽己之力,从构架到人物都作了改动,语言调度等细节全统一为自己的风格,似乎觉得不错。半个月后的一天,市政协主席姬和平组织名家论证,同时过关的还有梁枫的《武则天与狄仁杰》和姚宝瑄的《晋祠铭》,可以做为实验剧院的后备剧目。
  2007年元旦刚过,山西省剧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笑林电话约我去谈:长子县有家化工厂接了个剧团,需要个反映企业改革的现代戏,考虑到非你莫属。时间从容,赶上年底长治汇演就行。工厂企业都有相似之处,这些年来在赵家堡的经历正好派上了用场。一过大年,便和马兆录导演联系,到时一起去排戏。
  经过近一年的五易其稿,过了国庆便将我们接到长子县海棠大厦住下。兆录提出需要重新构架。我们是《寇准外传》的老搭档,他说咋办就咋办。晚饭后他出提纲,接下来我完成,第二天9点下排练场。一天一场很顺利,到了第四场,二人观点不一,半夜僵持起来,待到凌晨终于折衷处理,排戏照常进行,直至剧终。
  参加长治汇演,想不到省剧协副主席史家华带领的评委们当场就否决了。马兆录拒不接受,争辩起来。第二天送走评委,王笑林和企业老总让马导定夺。兆录提议由肖桂叶接手,回来见了本人,倒也比较顺利一一基本上是返回了原稿。后来在省城南宫汇演还获了“杏花奖”,总算给企业争了光,这便是《丹凤朝阳》的曲折。
  接下来是太原市戏校书记李仲民让给沁源秧歌剧团改编抗日现代戏《众志成城》。底本是剧作家傅锋根据作家张柱国小说改编的同名话剧。话剧容量大,改戏曲关键在集中,有利之处是框架基本不动。至于唱词,相对而言是本人的长项。时间也较充裕,三月为限,然而,还没定稿,戴占寿来了电话,替我揽下活计了一一大同市宣传部的剧稿《大清河帅》,委托加工,不能推脱,本子已经拿回来了。老朋友照顾,只有感激。于是抓紧《众志成城》的推敲润色,定稿交卷便赶赴大同。在初稿基础上加工,比较容易。一则捋顺场次情节,二则强化人物关系与性格,道白唱腔则属雕虫小技了。说好半个月的时间,十二天就弄完了。导演作曲几乎同步完工。重点“五个一”工程,报到省里,出乎预料地被“枪毙了”!原因明确:国家形势已由反腐转向创新,剧中主人翁栗毓美是最好的专家技术型干部大有文章可做,并附了具体意见。毫无疑议,推倒重来,还不允许拖延,一者剧团停下来等着,再者省里年前汇演的时间不能易改。遵命之作的难处显现出来,不容分说。事实上真正动起笔来,速战速决乃为上策。否则夜以继日的废寝忘食,何以受得?!不到半月,导演接手,便一走了事。这其中还有一点,不欲人知的秘密:原作者身居高位,忌讳别人署名,因而也不愿让我署名,只能是暗地“枪手”(代人执笔的黑语)。既然如此,后续的事情便与己无关了。
  根据《火焰驹》改编的《黄桂英》,是2009年专为闺门小旦张芙蓉定制,量体裁衣改动较大。原本有三场折子戏:“表花”是花旦戏,“卖水”小生戏,“打路”青衣戏。另外还有马贩子艾谦一一花脸的身段戏。为了加重一号人物闺门旦,其他都弱化到只作陪衬了。原戏结尾是李彦荣带兵归来劫法场。李家的平反和李彦贵被栽脏的杀人案,全解决了。改编则需宣扬法治意识,删除非法暴动,相应的艾谦飞马报讯便成为了多余。为了突出女主人翁,遂将剧名改为《黄桂英》。
  在此期间,还插了个《乔尚书撵皇帝》系太原市文化局副局长孟恭才所作,导演丛兆桓提出七条意见,但作者不同意改动。主演闫飞瑜(山西省戏剧职业学院教授,欲自筹资金以此剧参加梅花奖汇演)不得已找到郭士星厅长,于是便有了救急的任务与难题。因为丛导修改意见十分明确,难度不大,所难者在于涉嫌侵权。郭厅与飞瑜断然表态鼎力承当,概与本人无关。七月一日即入住大寨宾馆。旧地重游,三十余年弹指一瞬,颇多地覆天翻之感。万事俱全,只等剧本,尤其个人出资,能赶前一天也好。竭尽全力,用了十一天的工夫,导演接收了剧本稿,重负释然。彩排时请昔阳县有关领导观看,好象说与他们要求相距甚远,也就不了了之了。这次入集有所增删,剧名也改为《乔宇护驾》。
  《千羊宴》是山西省晋剧院牛维华委托为山西太原郭氏宗亲总会写的,细提纲出来后,省晋剧院院长白相杰和汾阳市委副书记白雁鹏共同商讨,提出两点意见:一是仅仅一场祝寿宴会,主题太小;二是不该让一号人物郭子仪犯错误做检查。为此我专门找了不少资料列出提纲予以疏导。核心是:以小见大是戏曲的优势;而缺错乃人之必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错能改才可爱。此外本剧写的是郭子仪庆八十,《打金枝》演的是汾阳王七十华诞的故事。两戏是姊妹篇,从不同侧面塑造了“功高立不疑,权重朝不忌”的忠贞形象。当时好象同意了,实际还是觉得题材不够重大而搁浅了。
  《日月图》是艺术大师丁果仙的代表作,2015年春省晋剧院委托整理改编,并选定肖桂叶导演,李明星主演,由刘汉银负责,一起讨论通过了改编提纲。费了三个月工夫,初稿出来,赶上院里换领导,便搁置起来了。过了一年多,梁军院长组织论证,大家基本认可。导演换成了张万根。后来文化厅创作室主任王辉提议,在保留经典情节和唱段的基础上,该出点新意。自己也觉得大有文章可做,关键在日月图的来由。传统戏最原始的本子是天神女娲所赐;而晋剧院的修改本是柏茂林亲手所绘;曲厅长改编本则系胡家祖传。本人根据故事背景改为兵部侍郎于谦亲测亲绘,而柏茂林是其待卫,汤威父是其麾下战将,主题变为对于谦爱国主义的歌颂,有关人员比较满意。只是时间太过仓促,导演来不及细化处理,舞美服饰道具也几乎没有准备,结果很不理想,彩排之后再没动作,颇多遗憾。
  2017年元旦前,郭厅长电话告知陕西省府谷县找编剧写折家的戏,他推荐了我。不久便接到王忠义团长和折吾彦县长的电话,遂答应先把资料寄来,看后再说。文献、小说、论文等足有二三百万字,兼阅“宋史”。通过采访考察座谈论证,确定赞颂折德扆与折赛花父女在平灭北汉中的功绩。5月初交了稿,但无更多进展。
  2018年元旦刚过,来电要创作大纲。剧本都交了,还能没有提纲?抄了一份寄上。终于近日又接折县长电,并派王团长送来修改意见,县里新上任的领导指示,剧本主题必须表现折家军的忠勇与清廉。“一人一事一议”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编剧规则,加入一点反腐倡廉的内容倒也可行。所以2019年12月《折家军》又修改了校样。
  啰嗦了这么许多,从中可见捏戏之不易。上述诸多实践可以看出: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以上记录了剧本戏文中看不到的,似想起一点铺垫作用,也想向知情与不知情者倾诉自己忙忙碌碌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