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会很喜欢《儒林外史》,是因为作者大部分描写的地方和人物,都与我幼时成长的地方相关,大多在南京、扬州、天长及仪征等这些江淮之地,而吴敬梓的家乡离南京和扬州都很近,所以,他描述的这些地方,听着便有种乡情般的亲切;尤其是他的祖上在明朝永乐年间为官时“受邑江苏六合”,而这个地方正是我的出身地。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落拓纵酒,传世《儒林外史》,后客扬州,卒于客中,时年54岁。
一部《儒林外史》,让吴敬梓声名远播,书中塑造了众多的士林中人物形象,特别是其中的“范进中举”更是其精典的造型,所以,这部书是被定位于反对八股取士,是对科举制度的辛辣讽刺云云,甚至有人说他是当时的文坛领袖。
这个我是严重不相信的,自民国以前的历朝历代,文人都是以文章为立身之本,能有“领袖”声名的,如宋之欧阳修,明之钱谦益,清之王士祯等等,无一不是以诗文扬名,而写小说是被视为“旁门左道”的,于雨化民风根本是不搭界的,只是一种消遣,所以,要靠此来扬名立万,获得士人一致的景仰,那是天方夜谭。
要说他是因为考试不顺,久考不中,在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下,写下了这部伟大的著作,肯定会招来一堆责难,其实我自己也觉得不妥,我只是觉得,吴敬梓并不是反对科举,反对八股,他只是写了他熟悉的那个阶层的人,仅此而已。
科举制度影响中国千年,为历代人才的选拔贡献巨大,那众多由科举闯出来的人物,苏东坡、王安石、曾国藩,李鸿章等是其代表,而没有考取的知名人物,那自然也是多多,就是清朝的左宗棠,蒲松龄等,哪个不是大才之人。
任何一个制度都有着利弊两面,现在很多人也对当前的高考及应试教育訾议多多,但是,不考试选人才,你能提出一个好的方案来?用魏晋时门第?当官家的永远当官?用推荐?如那曾经的“工农兵大学生”?重现当年女知青被那些手握大权的干部,深夜叫去“谈话”,然后换来一张录取通知书的场景?
吴敬梓是当地大户人家,富裕充实,本人自幼聪明异常,善记诵,书载其为“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这里所指的广文选指的是《昭明文选》,乃士子科考的必读书目,时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由此看来,他在幼时是打下了科举之路的良好基础。
但吴敬梓的科考之路走得是异常艰辛,而且从野史的记载看又是异常的混乱,弄不清其中的主脉络是如何的一个情况,先说他是补官学弟子员,也就是补了一个如同秀才般的出身,意思就是没考取秀才,又因才情而被上方赏识,遂补了个这“弟子员”,至于是否是用钱买来的,就知道了,但总给人有点“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
清代的科举制度水很深,很复杂,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和待遇,也不是一次考试就能得到相应的功名,但,不管如何,总是要一级一级地考,考过这级才能考更高的一个级别。而不可能你连个秀才都没考过,就能参加下面的乡试或会试,更不可能一步登天地去参加会试或廷试。
不过,从中我们能看出来,这吴敬梓是被这科举虐得不轻,考了半天是一事无成,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对这八股取士的制度有怨言而写下讽刺这些士子的小说,从感觉上来说倒也说得通,但我觉得,更大的可能是对那些考官的不满,一句“狗眼看人低”便可打总结了,而没有必要对整个科举制度的不满。
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吴敬梓当年是被时人视为“败家子”的典型,但他的所谓“败家”同我们普通认识的败家是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也是有着历史渊源的。
他的父亲吴霖起是拔贡出身,曾在赣榆县,也就是今天的连云港市出任教谕,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局长;其为官清廉正直,当然,这样的人若不能和同僚们一起同流合污,怕是难以为继的。
所以,由此来看,他的败家之举是在豪爽中多了些异样,至少他是为了文化兴盛而败家,只是做得有些过头了。
幸运的是,他给我们留下了著名的小说《儒林外史》,这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瑰宝,它以宏阔的社会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数十个人物的生动故事,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幽默诙谐的艺术语言,加上意蕴深长的思想内涵,为我们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艺术宫殿。“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是《儒林外史》的开篇词,它道出了吴敬梓对待功名的人生态度,其实,无论他和他笔下的那些人物,“清”也罢“浊”也好,作为一个尘世中的人,总是被时代所挟裹,自觉或不自觉地都朝着特定地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