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7月25日,我收到一封来自北京“中央财政干部管理学院”的挂号信。接到信件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是既紧张,又兴奋,又渴望,难道我被录取了吗?当我颤抖着双手,撕开信封,看到信封里面内容的时候,我的心情顿时就像三暑天掉进冰窟窿,从头冻到了脚。原来根本不是什么“录取通知书”,而是一份“成绩通知单”,准确地说是一份“不录取通知书”!
具体内容是“您参加我院1985年函授(专修科)”招生考试,根据择优录取原则,您未被录取”,“梦断蓝桥”,我终于彻底死了到中央财政干部管理学院专修的梦想,同时,也感到了一种莫大的羞辱,不通知不就完了,有这么刺激人的吗?
我是1975年元月份从新绛中学高中毕业回乡的“返乡知识青年”。当时正处于文革后期,国家还没有恢复高考。大学招生实行村、公社、县三级“推荐制”,大学生的称谓叫“工农兵学员”。所有高中毕业生,必须在农村经受两年以上“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之后,才有被推荐资格。
回到农村后,我从春种到秋收、从龙口夺食到犁地耙地、从平田整地到疏通河道、从担茅粪到砖窑背砖做砖坯,全部从头学起。由于我在劳动之余,再苦再累都坚持给县广播站投稿,每年都被评为全县模范通讯员。于是,大队党支部把我从砖瓦窑的做砖工人,调到了本村学校担任民办老师。后来又被公社抽调到一个即将成立的新单位“财税所”工作,公社领导的意图是占住财税所名额,同时完成公社的文字写作和宣传报道任务。
在去财政局接受业务培训的过程中,才知道这是一个业务和人事都不受公社制约的县财政局派出单位,每个公社推荐一个名额。我们不仅填了入职表格,还签署了工作期间不准参加高考的协议。工作地址原则上不准回本公社。
1976年11月开始接受业务培训,经过半个月填鸭式学习,我们二十几个人分别被分配到现有的几个税务所实习,接受老同志们的传帮带,熟悉业务和工作环境。
1977年元月1日,全县十三个公社的财税所挂牌办公。过去单一收税的税务所,变成了不仅管收税,同时负责承担公社财政支出、救济、扶贫款项拨付和监督的双业务单位。机构增加,人员增加。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新人,实行的是工分加补助的所谓“亦工亦农”待遇。一个全新的生活,揭开了我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页。
1977年8月,一个振奋人心,改变中国历史进程,也关乎千万学子前途命运的决定传遍四面八方:在全国范围内恢复高考招生制度!所有因为长期没有学上、没有书读、看不到前途和未来的知识青年,像火山喷发一样,奔走相告激动万分。一时间,各高中学校挤满了了解情况,要求参加复习的历届高、初中毕业生。有的男生胡子拉渣,满脸沧桑;有的女生早已为人妻,为人母,他们都无不雀跃和欢欣。我也小鹿乱撞,特别激动。高中的恩师成佳音,还专门打发我的二弟,通知我回学校复习。但是,由于自己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和客观原因,错失良机,遗憾了许多年。
1985年,税务系统为解决在职干部的再学习和学历问题,组织所有符合条件的干部,进行了一次文化摸底考试。并根据摸底情况,确定了一批在运城地区税务局接受文化补习的人员名单。所幸我在全区考了第一名。因此,不仅被确定参加地区的文化课补习,而且被内定为冲刺中央财政干部管理学院专修生的两个种子选手之一。
在两个月的补习过程中,我和来自全地区的同事们,无不铆足了劲,拼尽全力,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我们把历史、地理知识,贴到门上、墙上,早上起来洗脸的功夫,都要背几段。吃饭休息的时候,都要互相检验学习成果。晚上熄灯后,躺倒被窝里,还要互相提问。每天早上起来,枕头上都会掉一层头发。六十天时间,我们不仅没有上过街,甚至没有出过单位大门。除了听课,就是背诵、做题,简直就是一台不肯停歇的学习机器。因为我们失去的太多了,我们必须扼住命运的咽喉,彻底甩掉扣在自己头上“被毁调的一代”的落后帽子。当时,我们属于定点招生,考试地点在省财政厅单独进行,与社会不接轨。所以,即便我最终的考试总成绩为276.5分,已经超出一些普通高校的录取成绩,最后还是以24.5分之差名落孙山,收到了那份令人心碎的落榜判决!
一份不录取通知书,使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看到了努力的方向。短暂的消沉之后,我决定扬帆起航,再战高考!我郑重地把那张“准考证”压在自己的玻璃板下,把那份成绩通知单规规矩矩地贴在我的日记本上。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样,砥砺前行,时刻不忘激励自己的斗志。
当时我的工作刚刚调整到县税务局办公室从事文秘写作,事情多,任务重,更激发了我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同事和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在全力以赴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对自己学习和考试能力的优劣势进行了全面分析,针对性制订了新的复习方案:我的数学一直是短板,在刚落败的考试中,数学只得到了20分,严重拖了总成绩的后腿。语文则相对长项,历史地理,在经过两个月的突击复习之后,取得了长足进步。下一步的任务,就是主打数学,以作习题为主,兼记历史地理,顺带语文。
我以鲁迅先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会有的”为座右铭,见缝插针,争分夺秒。不仅取消了下班后的散步、看电影时间,甚至大年初一都不忘抓紧时间复习。不耻下问,虚心向刚参加工作的新同事求教,成了我攻克数学难关,搬掉前进路上拦路虎的有效办法。办公室的刘永进、打字员任彩霞、石原香,都是经过高考历练的年轻人。他们教给我复习方法,给我讲解题步骤。使我收益颇丰,进步很大。在第二年的高考中,我的数学成绩竟然取得了75分的成绩,是他们帮我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1986年,我不仅因为工作努力,成绩突出,被组织接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同时,还在第一次全国成人统考中,以392分的总分数,取得了超出上年考试成绩115.5分,超出山西省当年录取分数线102分的好成绩,被山西大学中文系录取,终于圆了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大学梦!
是那份“不录取通知书”,鞭策我走进了大学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