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我们都很熟悉,几千年来一直被视为我国的大思想家。其实孟子跟孔子一样,不仅是大思想家,也是大教育家。不过,相关文献留下的多是孟子作为大思想家的记录,极少有教育学生的描述。少是少,但是毕竟有。本文就讲一讲孟子是如何教育其学生乐正子的。
讲述这个故事之前,先得知道乐正子的一些情况。史书对乐正子介绍很少,从目前我搜集到的材料看,除了《孟子》一书有几处提到乐正子之外,别处似乎还少有发现。乐正子是鲁国人,跟其老师孟子同属一个诸侯国。乐正子,复姓乐正,名克,师从于孟子。乐正子在鲁国当过官,受到老师孟子的称赞。至于具体是什么官,现在因为没有资料留存不得而知,但是《孟子·告子下》中有这么一句话,说“鲁欲使乐正子为政”,意思是说鲁君要让乐正子当鲁国的执政,也就是鲁国的宰相,“孟子闻之喜而不寐焉”。最终乐正子当成宰相没有呢?没有发现相关记录。按照孟子说法推论,十之八九是当成了。
现在就讲讲孟子是如何教育,准确地说“引导”学生乐正子的吧。有一年齐国贵臣王驩出使鲁国,正好碰上乐正子。王驩这个人当过齐国右师,大概相当于后来的宰相。那次出使鲁国时所任何职,史书没有记载,我是一无所知,反正王驩把乐正子吸引住了。讲到这里插上几句,孟子对王驩没什么好感,这是因为有一年孟子在齐国当客卿,受齐王派遣,前往滕国吊丧。本来都宣布好了孟子为特使,可是齐王又安排王驩为副使,陪同孟子一同前往滕国——齐王对孟子这个外来的游幕大概是很不放心。王驩这个人当时只是地方上的一个大夫,可是仰仗齐王的宠幸,为人气焰十分嚣张,干什么事都是独断专行,从不请示汇报。一听是王驩与其随行,孟子就明白了七八成。前往滕国吊丧的路上,不论是去程还是回程,孟子与王驩交流倒是不少,可是唯独不谈公事,就是不谈工作。孟子的学生问孟子为何如此,孟子回答:“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什么事都让他王驩给包了,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下面接着说乐正子,小伙子跟着王驩来到齐国,第二天去见客居于齐国的老师孟子。孟子对这个学生此时的表现颇为不满:“你也来见我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乐正子来之前已经有人来过了,乐正子来晚了。可是乐正子不知老师为何这样讲话。老师问:“你来了几天了。”“昨天来的,不过当时没找到合适的住处。”孟子很不客气:“你听说过,去一个地方要先安排下榻之处而后才去看望老人吗?”乐正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马上回答:“我错了!”孟子接下来的批评更厉害:“你跟王驩到齐国来,无非是吃吃喝喝,没什么正事可做。你学会了古时候留下的很多道理,没想到却用来吃吃喝喝!”
孟子的这一席话是什么意思?首先乐正子到齐国来没有正事可做,既然没有正事可做,又不马上来拜见老师。两个错误加在一起,说明乐正子对自己要求很不严格,或者说十分松懈。这样怎么成呢?以后能练出经天纬地之才吗?能成济世安邦大业吗?
老师的批评虽然很严厉,乐正子一点也没有今天人们常有的委屈,当然也不辩解。若说他幡然悔悟,真是一点不假。乐正子马上辞别王驩,返回鲁国,发奋读书,最终学有所成。位于山东济宁的孟庙亚圣殿中供奉着乐正子的雕像,他是唯一给孟子当陪祀的学生。难怪孟子后来对这个学生的评价很不一般:“善人也,信人也”。
如今不同了,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种变化之中,老师对学生如何引导,学生如何面对老师批评,是不是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是否可以从孟子引导学生的经验中得到一点启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