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同治五年(1866),在清徐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有史以来空前的文化盛事,在当时的文坛诗界轰动一时,远近闻名。
故事发生在清徐古城之西,中隐山麓的清泉古寺(俗名小峪寺),有当朝进士、著名诗人许观澜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章圣手以及诗界精英共10人聚集于此。其中北有北京,中有苏浙,南有两广。他们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赏景谈碑,吃酒饮茶,作诗唱和,留下了类似晋之《兰亭集序》、唐之《滕王阁诗并序》的诗文丰碑。
许观澜,字云樵,江西人。曾任进士咸安宫官学汉教习,侯栋知县。同治五年从北京来徐沟看望徐沟知县银沆,邀同窗诗友们一起来到清泉寺,住在九莲洞。
此次集会的组织者、召集人就是徐沟诗人苏始大,字道南,徐沟西北坊人,廪贡生,候选训导,是徐沟文化名人拔贡苏於沛的侄子。当苏於沛忧归在乡时,始大向他学了不少知识,即成了有名诸生,特善诗文书画。同治甲子年(1864),他写的格律诗被学使黄钰录入《山西考卷》中。是年,徐沟金河书院落成,门口那一副气势恢宏、端庄秀丽的对联就是苏始大撰写的。他在徐沟城西义学任教20年,门生众多,那时汾河以东的学者常以他作楷模。他于光绪戊戌年(1898)逝世,享年65岁。当时徐沟县令密昌墀给他写的挽联中有“仰看奎宿哭东坡”之句,他的遗著有《道南诗草》等。
参加这次诗会的还有徐沟知县银沆,字少李,广西马平县人,于同治四年、光绪二年两度出任徐沟知县,后升潞安府同知。广西文士银宝林,字仲一。周锡祜,字孟怀,浙江萧山县人。王师忠,字云生,苏州人。袁鸿庆,字禧庭,北京大兴县人,曾任清徐巡检,是建立梗阳书院之功臣。江晓,字梦花,桂林人。蒋柱周,字晓湘,同治进士,江苏建陵人。吴知微,字次帆,清代文士。大家推举进士许观澜首作诗两首为引领,并作诗序,文辞精美华丽,众人无不喝彩。其他人依次步原韵唱和,每人两首,共有诗作20首。
知县银沆将唱和诗作并序勒石为诗碑,置于清泉寺九莲洞。此碑于20世纪80年代被毁,碑文由长头孟宪计先生抄录,才得以保存,流传后世,给清徐文学史上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附:《清泉寺小集诗并序》
许观澜
盖惟挟登临之概者,必选良辰;畅游乐之情也,必寻胜地。假文章之造化,春秋之景色多佳;借神助于江山,水木之清华皆湛。故登高作赋,最宜菊酒之时;修禊流觞,须有兰亭之胜。佳节不逄滕阁,马当未必能风;西江不是中秋,中渚有谁看月。而况,泰衡一览,小视诸山;沧海曾经,难为流水。
余幼生闳海,返棹章江。北达燕山,南游汉水,鲲身鹿耳,出入鲸波;宝伞金船,攀援鸟道。庐阜山顶,瀑布去地者四十寻;岳阳楼上,湖光浮天者八百里。今以两番眊矂,三载羁栖,小姑欲嫁,彭郎迢遥故里。邱嫂虽怜,季子廓落他乡。非有意于游观,更何情于吟咏。唯时旃蒙入序,婺女当缠,菟宾迎寒,槐檀改火。寄滩歌于涂水,移梦友于清泉。未通一相之微,独惜三余之景,主人爱客,泯倦意于冯鱼;公子能交,倾虚怀于野鹜。中夜访仲孚之课,沙门为我鸣钟;一言成太白之オ,老媪亦能磨针。朔风满地,由他三径皆荒,旧雨不来,未免一樽独对。乃者,宰无苛政,道载贤声。禾登报赛之笙,廉叔度椅襦皆爱;花静放衙之鼓,赵清献琴鹤名闻。遂有袁粲风流,寄余情于野竹;美质温雅,怀幽赏于甘瓜。结駟山椒,鸣柯水埒。或则乘款段之马,望若神仙;或则御薄笨之车,人皆郭李。
独是,林有松而尚浅,云非雨而亦寒,花满屋而未开,岫列窗而四塞。笑童山之种种,草似发稀;观如水之峨峨,冰冻骨立。谢朓有惊人之句,穷岩无济胜之情。景既非佳,怀何由畅!乃亦扫花径,穿云根,拂苔读碑,敲冰煮茗;呼灯暖酒,呵冻分题。摊床对坐客而眠,疏而兼懒;压酒强山僧之饮,佛何妨仙。故虽时值严冬,多是别风淮雨;地非名胜,只余剩水残山。而载笑载言,吐半生之怀抱;一觞一咏,话弥月之相思。则小园一篑之山,致足乐也;金谷三杯之令,客亦知夫。
八韵既成,数言并缀,非能首唱,敢效眉颦。
萧斋镇日掩松扉,落叶荒台接翠微。
正拟开窗看积雪,忽逢联骑踏斜晖。
弯环门外羊肠径,潇洒公余鹤氅衣。
觞酒莫辞今夜醉,山中得句赏音稀。
小别移时意转亲,相逢翻让主为宾。
天涯万里谁知己,灯火一庵此故人。
把盏唤回天上月,坐花分与洞中春。
远公不禁渊明酒,莲社从今证夙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