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餦”作为食品,是清徐一带传承已久的地方名吃;“灌掌碗脱”(音),凉拌热炒,各具特色,其风味尤为独特。然而论其称谓,却极为混乱繁杂。单就“罐餦”而言,第一个字有“灌“、“罐”、“贯”、“官”等称;第二个字则有“渣”、“掌”、“肠”、“尝”等谓;这八个字凭人想象,随意组合,诚可谓一组一义。如称“灌渣”,如称“灌掌”,如称“罐渣”,尤其还有“官尝”之谓,乃言古代有位官爷在徐沟品尝此物,甚觉其美,百姓呼名叫“官尝”等等。牵强附会不一而足。笔者向好嚼文,对“灌掌”其名,早存明辨之念。几年前,曾品读屈原《楚辞·招魂》,其篇中有“粔籹蜜饵,有餦餭兮”之句。也曾多查出处:“餦”读音为zhāng(张),古籍载有多义:例: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七》:“饼谓之饦,或谓之餦馄”(音:zhāng hún)。又例:宋代林洪考证:“餦餭乃寒具食,无可疑也”。又例《方言》之“北人食面名馎饦(音bótuō)。又例《玉篇》:之“馎饦”,饼属。又例《扬子·方言》之“饼谓之饦”。又例《齐民要术》之“麦,堪作饼饦”。再查古《辞源》餦字条下:“(知央切音张)见餦馄条:餦馄读若张混,饼属也,方言,饼为之饦或为之餦馄”。
当时查知音义后,顿发联想,本地方言:“灌掌碗脱”(音),若换为“罐餦、碗饦”,岂不正应上述之解?且“餦”字既归面食之类,绝可胜于“渣”“掌”“肠”“尝”诸谓!又由餦而罐,罐,本义(古):用陶制成的汲水器、容器。《辞源》注云:“瓦器也,又汲器也”。颇为相称。况乎罐、碗同类,餦、饦也同类哉!。久悬未绝的“灌掌”疑案,似可暂为一结。古人首称,或许正是此“罐餦、碗饦”四字!
昨日同文友数人,食于唐晋文化博物园韩总处,品其食,论其名,众皆称善;因受主人之托,命笔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