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原来的厕所既脏又臭,每次我们回来住,我媳妇和孩子都特别发愁上厕所。现在好了,新改造的厕所不仅干净整洁,还没有臭味,和我家楼房的厕所一样了。”在集义乡邓桥村,记者见到在太原上班的张超,他高兴地说。
记者看到张超父亲张保生家刚刚改建的厕所,蓝色的彩钢网屋顶,白色的通风管,新砌的砖墙,铝合金门窗,只见七八平米的小屋里收拾得条理整洁,洁白的墙壁,新装的马桶干净明亮,马桶旁边摆放着一个喷壶,纸蒌,马桶刷等。厕所整体外形美观大方,内部空间开阔敞亮。原先农村厕所“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四边”的样子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这样整洁、干净、卫生的“洗手间”。
统一思想鼓士气“样板房”里转观念
小小厕所,牵着民生,连着文明。厕所虽小,却是民生的镜子,更能照出国民整体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农村旱厕,冬季冷、夏季臭,而且隐私性差,成为多年来村民卫生健康的一大隐患。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改变多年来的传统习俗,让广大农民尽快用上干净卫生的厕所,近年来,我县在各乡镇、村紧锣密鼓地推进农村改厕工作。
厕所怎么改?对于去年改厕验收没通过的农户,今年怎么办?这是萦绕在集义乡党政主要领导心头的一件大事。由于人事调整,今年,该乡分管领导和农业农村站人员全部是新换人员,对业务的不熟悉给改厕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如何下手操作?
困难没有吓到满怀激情干事创业的集义乡党政一班人,他们认为,农村改厕看似小事,但关系着村民生活质量、农村卫生环境和群众身体健康,往大了说还关系着农业农村发展,直接回应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天大的小事”。
所以,他们一方面派人外出学习,向改厕先进地区“取经”;另一方面,请进市县两级相关部门专家进行授课辅导,并建设了“样板房”供村民参观学习。“样板房”中的厕所采用“通风改良式”,新建了砖墙和彩钢屋顶,有门有窗有排气管,达到了无蚊蝇、无臭味、无污漏,地面净、墙面白、厕位净的良好效果,让过去脏、乱、差的土厕彻底“变了脸”。
“样板房”建起后,前来参观学习的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络绎不绝,大家在对改良厕所交口称赞的同时,更多的是担心这样的改厕技术能不能在自己村里推广下去?众所周知,农村改厕的建设主体、参与主体和受益主体都是群众,群众满意不满意,同意不同意是改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村民们会接受、会配合吗?
集义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组织召开由全乡“两委”干部参加的改厕动员会,鼓舞士气、统一思想,并成立了改厕领导组、政策与技术指导组、施工组、资料组、指导验收组和纪律检查组,使改厕做到了“三统一”,即统一改厕标准、统一技术指导、村集体统一组织施工。在施工中做到“三严格、三确保”,即严格质量要求,确保建一个成一个;严格推进程序,确保建一个带一片;严格与美丽乡村结合,确保建一个美一方。各村通过广播、标语、宣传车、微信群等方式进行政策性宣传引导,让村民真正认识到推进“厕所革命”,改善厕所设施,营造洁净的如厕环境是增加村民生活幸福感的大事,同时也能防止一些疾病的传播,让他们能真正过上有品味的生活。通过宣传,村民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提高,改厕的积极性也有了一定增强。
乡村干部齐上阵推进厕所“闹革命”
施工期遇上农忙时,作为设施农业占比重的集义乡,大多数人都忙于蔬菜种植,无暇顾及改厕工作。可改厕工作不能停呀!各村便开始“八仙过海”想妙招,解决施工人手短缺的困难。找队伍、进物资、谈价格、定方案,村村情况不同,户户工程各异。于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示范先行,有序推进……一场把“方便”之事变得更方便的“厕所革命”正在集义乡如火如荼地进行。
靳村经过两委商议确定老村干部张和平为改厕负责人后,他就开始“招兵买马”,同时动员邓桥村村民张三小也参与到改厕工作中。张和平和张三小都是老村干部,在村里有威望,对农村工作有经验,这两位60多岁的老人经过进一步的合计,便开始按照标准认真组织施工。张和平在得知厕所口径大于15cm的厕具不合格后,顾不上计算自己的损失,连夜组织人员拆除大口径厕具30余个,并换上小口径厕具。张三小顾不上照看孙子,每天骑着自行车奔波于六个施工队伍中间当“监工”,墙不直了,他要求拆了重砌。发现厕所有臭味了,毫不犹豫让工人重装通风管,他还自行购置了不少用来改厕的工具。
全乡改厕工作现场会那天,正值集义村村委会主任李瑞春母亲三七忌日,他顾不上打理家事,毅然扭头跑向会场;因为村集体资金短缺,小王村的两位村主干二话没说,自己垫钱找队伍施工;温李青、桃园堡、良隆、王坊等村的村干部们也都各自克服困难,扑下身子抓改厕工作。
作为全县10个乡镇(街道)唯一一名女同志分管农业的干部,集义乡党委副书记马俊红几乎把所有的心血和汗水都倾注在改厕工作中。今年三月份,马俊红被调整分管了农业工作。“面对改厕工作,我就像一张白纸什么也不懂,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她说。困难没有吓倒这个风风火火的女干部,她一方面协调县农业部门加大对集义乡改厕工作的指导力度,另一方面,虚心向原来的分管领导和其他乡镇甚至其他县区有经验的同事朋友求助,晚上回家后,又一头扎在电脑上,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施工技术。那段时间,马俊红每天一上班就直奔村里、直奔农户、直奔厕所,不管脏、不顾累,和村民们一起研究解决施工规划、技术难题,同事们开玩笑地称她为“跑茅房书记”。马俊红的公公年事高、身体弱,她也顾不上招呼一下,连公公家的邻居都说“原来天天见你,怎么现在总是不见你了?”每天早上7点出发,晚上数着星星回家,没有周末,没有休息,家里根本顾不上,“作为女人,我是个不称职的媳妇,女儿,妻子。”面对家庭,马俊红愧疚地说。
她舍小家为大家的工作态度很快换来回报,今年上半年,集义乡新改建的厕所质量得到了相关部门好评,数量也不断增长。据统计,2019年——2020年,全乡改厕任务2256座,截至目前已完成1137座,乡村两级验收达标728座。
在改厕工作中,集义乡创新思路,用一个普通喷农药壶加洗车手枪配合在一起,一次如厕,喷壶中只需要注入一小瓶矿泉水量的自来水,既解决了村里缺水问题又解决了冬天易冻问题,这项技术也得到了县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的充分肯定。6月14日,阳曲县组织相关部门人员、村主干一行50余人来到集义乡,就改厕工作进行交流学习,大家对集义乡改厕工作的做法和施工质量给予高度评价。
“要我改”变“我要改”新生活盛开“幸福花”
一个不到5平方米的空间,改变了张增天一家人数十年的生活习惯和健康观念。“这和城里人的条件有啥区别?”集义村的张增天吸了一口香烟,笑眯眯地说。
别看如今张增天幸福地微笑着、赞叹着,一开始他的态度可不是这样的。
得知要把老式厕所拆掉重建新厕,张增天心里好不懊恼,一方面,多年的传统观念让他怎么也无法接受把厕所建在屋里。“那得多臭啊。”他连连摇头。另一方面,重建一所“通风改良式”厕所,那得花多少钱?“自古茅房建在院子角落,那也是最脏最臭的地方,再改又能改成什么?不改!”张增天斩钉截铁地回绝了。
村干部耐心地为他讲解政策、宣传优点,带他参观“样板房”,告诉他改建的厕所干净卫生,生产的粪便将采取市场化运作,即各村统一配备掏粪车,将每户生产的粪便掏出后放入村里修建的大三格化粪池,经过密闭和防渗漏处理,不仅可达到无臭味、无蚊蝇的卫生标准,还可以防止粪肥流失,提高肥效,可谓一举多得,还说改建这样的厕所,不需农户花一分钱。在村干部的反复劝导下,张增天勉强同意配合。
新厕所建成了。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张增天怎么也想不到农村人眼中的“茅房”会这么干净。“以前我家是旱厕,夏天苍蝇蚊子到处都是,一进厕所熏得人眼睛也睁不开。冬天则四面灌风,冻得人打牙战。现在不一样了,这屋里不仅冬暖夏凉,而且没有蚊蝇蛆虫,上完厕所用水一冲,一点臭味都没有。
改厕不仅让张增天原来郁积在心里的疙瘩解开了,还成了十里八村的动员骨干。在张增天等人的影响下,许多村民都纷纷抢着给自己家改厕所,从曾经的“要我改”到如今“我要改”,从干部“推着改”到村民“抢着改”,从原来的不愿改,到现在主动出工出料,集义乡的改厕工作正在热火朝天进行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短板。
厕改一小步,幸福一大步。改厕不仅让村民的“方便”之事变得更方便,而且改变了集义乡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了百姓幸福指数,同时也让文明理念深入百姓心中,让文明新风吹拂农村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