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端午节是西关传统庙会,亦是清源西关吊桥坡炒米社的会。之所以这样说有一段缘由:据位于西关市楼北街的龙王庙内,现存有乾隆年间炒米社议事石碣,《经理炒米社内运碑记》碑文中“……自乾隆三十二年开始,先是社众有西关诸庙献匾及每年正月念三日设祭等愿,公议从炒米石抽内运钱五十文计,年得钱若干,公用之余社众乃分用焉……乐善好施者,炒米社众也……”
西关的老者说:“炒米社是西关龙王庙的主要承担者,因炒米社人曾住在龙王庙内,端午节炒米社人除在龙王庙里祭祀龙王,并定为开会议事日。
言归正传,清代,清源西关炒米者很多,在山西省是独家经营。开始经营者是陕西迁来的苏姓者。后来苏姓与乔姓结亲。两家联合,以后范围扩大并成立行业组织——炒米社。实行技术保密,价格垄断,分配产量协议销售经营。行销晋中及晋东南,获得颇丰。
炒米坊,当地人都晓得,那里是出售炒米的店铺。西关炒米远在明清两代就很兴盛了。远的不说,仅民国年间西关市楼北街加工炒米的人家就有30多户。这些人家将此传统的炒米工艺视为传家宝,加工技艺只能传男不能传女,多年来成了不成文的地方乡规。老者们讲炒米加工赚钱不多,但制作起来非常辛苦。那时炒米用料用的是晋祠好大米,炒米时只能一把一把地炒,一次不能大批加工,因此收入都不大。再说炒米整个加工需六七道程序,而且每道程序都不能含糊。
首先将优质大米在苏木红药水中浸泡一天左右(苏木是一种中药药材,有舒经活血之功效),再用小笼蒸,一次只能蒸一节,不能多蒸。火炉里添的碳都用凤峪沟(南峪)的碳,其它碳不行。一节米需蒸两次,才算一道工序。大米经笼蒸后要凉干,才能入锅(锅为普通家用锅)进行烘炒。在整个炒米过程中,炒米火候是关键。炒好米,火候适中,不怕受潮,吃得香,咬得脆,为晋中一绝,可谓独一无二。
那时来西关北街采购炒米的商贩,远在潞安府长治和运城一带,周边有祁县、太谷及榆次车辋等地都纷纷来此购买,回去后再加工制成民间小吃“麻粘”上街出卖。
清源西关的炒米以红、白、黄三色为主,以上已说到主要销往晋中各县及晋东南上党地区。每逢新年、腊月,以炒红色炒米为主,其它季节以炒白、黄二色炒米为主。售往晋中各县的以红色为主,销往上党地区的以供白事筵祭品为主。每年腊月是西关北街加工炒米的高峰季节,有的人家还到柳杜常丰村买上粞,自己制作“麻粘,正月里上街出售。
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农业合作化,粮食统购统销、大米没有了来源等因素,西关市楼北街的民间炒米业也随之没人做了,从此北街的传统炒米工艺也就渐渐地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