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醋都*文苑总第3554期 >2020-06-17编印

◆勿忘历史 留住乡愁
梗阳溯源及轶事
刊发日期:2020-06-17 阅读次数: 作者:啜希忱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梗阳乃清源古称。梗阳山明水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是个好地方。有人问,梗阳缘何而来?有何故事?
  一梗阳溯源
  据《左转》记载: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秋,晋灭祁氏,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正卿,主持朝政,把他儿子魏戊派到梗阳做大夫。此次,梗阳设县,至今已有2534年的历史了。
  在《二十四史》中有许多有关梗阳的记载。《史记·赵世家》:秦惠文王十一年,秦取梗阳,太原晋阳县南梗阳城也。《汉书·地理志》:榆次,梗阳乡,魏戊邑。《后汉书·郡国志》:晋阳本唐国,有龙山晋水所出,刺史治。汉官曰:南有梗阳城,中行献子见巫矣。《魏书·地形志》:晋阳,真君九年罢榆次县焉,有梗阳城。《北齐书·神武帝纪》:军门者绛巾袍,自称梗阳驿子。
  从史书中可以看出,春秋时,梗阳属晋;战国时,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国分晋,梗阳属赵。公元前288年,秦取梗阳,地入于秦,属秦。公元前247年,秦灭赵,设太原郡,梗阳属太原郡。西汉时,汉高祖设代国,国都设在晋阳府,其子刘恒为代王,梗阳属代国。公元前196年,汉武帝首创十三州刺史部,梗阳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榆次县之乡。自此以后,梗阳历代被太原、晋阳、榆次变更所属,有时为县,有时为乡,也有时为驿。
  从梗阳设县之后,共计有1110年。直到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梗阳为清源县。
  二梗阳奇人巫皋
  据史书记载,早在魏戊任梗阳大夫时41年前(公元前555年),就有梗阳巫皋这个传奇人物,至今已2575年了,比太原城早近百年。
  梗阳巫皋是清徐最早见于经传的历史人物。梗阳是地名,巫皋可能是从事巫师职业名皋的人,载于《春秋·左传》。原文节录如下:“秋,齐师伐我北鄙。中行献子将伐齐,梦与厉公讼,弗胜。公以伐击之,首队于前,跪而戴之,奉之以走,见梗阳之巫皋。他日,见诸道,与之言,同。巫曰:今兹主必死,若有事于东方,则可以逞。献子许诺。”
  这是一段涂有神秘色彩的历史故事。大意是说鲁襄公十八年,齐国进犯鲁国,鲁国向晋国求援。晋国作为当时的霸主应当主持正义,抗齐援鲁。但出兵前主帅中军将荀偃,即中行献子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和厉公打官司而败诉,晋厉公砍杀他,他的脑袋掉在前面,他跪下来将脑袋捧起,抱着脑袋急忙往外走,见到了梗阳人巫皋。梦醒后,他就找巫皋询问吉凶,巫皋说自己也做了同样的梦,这是晋厉公在索命。因为几年前荀偃参与了谋杀厉公。巫皋预测,今年内荀偃必死,但这次出兵还是可以取胜的。荀偃一口承诺了巫皋的话。
  以后的事实是:献子荀偃伐齐果然获胜。在胜利后凯旋渡江时,颈部痈疽发作去世,应了巫皋的预测。巫皋预言成功,是由于他有广博的知识和过人的智慧。他熟知国内大事,懂得人物的心理病理。献子弑君(厉公)后惊恐不安,颈部生疮俗称砍头疮,是凶险恶疾,故断言其必死;又掌握了各诸侯国的强弱形势,齐侵犯鲁国,晋国伐齐属于正义之战,故断言必胜。事实证明,梗阳第一人巫皋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传奇人物。
  三梗阳第一廉魏戊
  鲁昭公二十八年,晋国正卿魏献子任命他的儿子为梗阳大夫。魏献子怕人说他心存私念,曾就此事征求别人的意见,得到的反映是:魏戊的为人“远不忘国君,近不压同僚,居利思义,在约思纯,有守心而无淫行。虽于之县,不亦可乎?”意思是说魏戊处在有利的地位时心存道义,处在穷困中能保持纯洁清廉,可以让他主持一县事务。魏献子这才放心了。故此,孔子赞扬魏献子这样做“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为义矣”。
  魏戊到任后,不负众望,从政有方,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受到梗阳百姓的好评。一年冬季,梗阳发生了一案件,因案情重大,魏戊不能断,把此案发往国中,上报魏献子。梗阳案件当事人为了打赢官司,暗中为魏献子送上歌女行贿,以求通融。魏献子见到美女很高兴,准备接受。魏戊知道此事后,心里很不安,认为接受贿赂有损父亲前半生的声誉。而且此头一开,后果不堪设想。因自己不好直接阻止父亲的行为,魏戊很快找到父亲最亲近的两个家臣大夫闫没和女宽,对他们说明要设法劝谏父亲,不要接受贿赂。闫没和女宽答应了魏戊。
  一天散朝后,闫没和女宽并没有走,在庭下等待劝谏的机会。魏献子准备吃饭,见他二人没走,就召他们一起进餐。在进餐过程中,两人连叹了三声气。饭后,魏献子问他们:“我听人说‘唯食忘忧’,你们刚才吃饭时连叹息三次,这是为什么?”二人连忙起身说:“我们非常感谢你赐我们酒食。刚开始时,我们担心饭菜的量不够,故而叹气;吃到中间时,我们感到很内疚,请我们吃饭怎么可能量不够呢?故而再叹气;等到吃完时,我们见你吃得并不多,只是刚饱而已,这是我们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过于贪婪了,故而又叹气。”魏献子听了,感觉到他们是在暗示自己不要贪婪,于是他拒绝了梗阳人的贿赂。
  事后,魏戊高风亮节的行为受到人们的赞扬,梗阳在他的治理下人民安居乐业,案件发生得极少,也能及时得到公正的判决。
  四出自梗阳的成语
  从上述的故事中,魏献子的心腹家臣闫没和女宽在劝谏他的过程中,说他们俩是“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这句含义深刻的名言,也就成了使后人相传的一句成语。
  此句成语到了明代,在小说家冯梦龙所著的《醒世恒言》第七卷中写道:“谁知颜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此际便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之后,人们在流传中就把原来的“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演变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这句最初出自梗阳故事的成语,是贬义词,小人是指道行品质不好的人,度是揣摩、猜测,君子是指道德高尚的人。它是指用小人狭隘的度量去猜测君子的心思,多用于否定句或者表示自谦。
  五、梗阳城与梗阳祠
  梗阳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据《永乐大典》和清乾隆《太原府志》载:“梗阳城,在清源县南一百二十步,周六里,隋置清源县城,今废。”清顺治《清源县志》载:“南关为原梗阳旧城,北连县城,东南西三面共四百九十九丈三尺,门四,敌台八。”清光绪《清源乡志》载:“南关为梗阳城,门有四,东北为延昌,东南为青阳,俗称小东门,西南曰永定,俗称小南门,西门废,只留石坝,仍称小西门。”
  为纪念梗阳古城,小南门以北的南北向街道曾名为梗阳街,永定门现已改称永定街,后又将观音阁以南一段街道名为梗阳街。明万历《太原府志》载:“梗阳大夫祠,在县城南门外,以其能保城爱民,故祀之。”《太平寰宇记》载:“闫没墓,在清源县城三里。”清顺治《清源县志》载:“梗阳祠,在南关梗阳街,今废。”
  从以上史志推断,梗阳古城在现在的清源城之南,今永定街原名梗阳街,街上有梗阳祠,今已废。是纪念梗阳第一任父母官魏戊而建的。
  据1979年版由商务出版社出版的《祠源》中解注,梗阳除地名外,还有解为姓氏,是复姓。在古代有的姓氏也是由地名而起的,所以,说梗阳是地名,也是复姓,都不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