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爱吃手擀面。除了我是北方人的因素之外,最重要的是我从小就见父亲给村子里的人擀面,尤其是遇上红白喜事。老家在山区,水浇地很少。以前小麦产量很低,白面很金贵。父亲给人擀面,对我来说是好事,每次去找父亲,我都能蹭碗面吃。
父亲擀面,一般前一天晚上和好面,醒一宿,第二天上午再擀。长大了,我也学着擀面。起初以为里边没什么文章,但总也擀不好,首先,和面这一关就过不了,不是太软就是太硬;擀的面也不均匀,刀工更谈不上;还被父亲训斥过,说擀面是门手艺,心要静,不能急于求成!
1996年,我曾去河北的安国吃过面。安国的面让我很开眼:宽的、窄的、粗的、细的,各种颜色的,很丰富。我请教了下厨师,鸡蛋面要在面里放蛋清,一是筋道,不断;二是不变颜色。想吃黄一点的,就不去蛋黄,营养也丰富。安国的面,让我记了好多年。
2008年,我在北京偶遇一个面点师。他擅长做龙须面,可以做得像纸那么薄,头发丝那么细。请教秘方,他说首先心态要平和,不要急躁,用力要均匀,三分擀面七分切,刀工更重要,必须专门下功夫练。另外,家当也要跟得上,案板要大,要平,刀要好,要快。他说做面看着简单,其实也是一门手艺,要达到高水平,没有几年功夫是不行的。
我还发现,面刚擀出来就下锅,味道不是最好。晾两三个小时,半干,会更好吃。但在北方,气候干燥,时间稍微一长,面条就太干了,下锅后一是容易断,二是容易干心。最后,还有一个要素,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煮面的方法。汤一定要多,火要猛,开锅放面,迅速烧开。中间不要用筷子挑,为防止粘锅,可以稍微晃动一下锅。
从面粉的选择,到和面、擀面、刀工,再到煮面,任何一个细节,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专业程度和敬业精神。另外,西北的面、华北的面、江淮的面,因水质不同,气候不同,生长期不同,面的特点也是不同的。如果用同一种方法来做,就做不好。
每每出差回家,经常有朋友给我接风,选比较好的饭店,一桌饭一两千元,但几乎没有让人记得住的菜。有一次,我实在憋不住,批评饭菜做得不好。有朋友看不惯了,说:“你情商太低了,好心请你吃饭,你还批评?”
时代在变化,机械化、智能化代替了人工,年轻人和孩子也都改吃快餐了。回想起来,手艺人也挺悲哀的!这不能怨别人,我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没有传承下来。
我喜欢黄山的老宅。每当我面对老砖墙,心就放得平平的。这老砖墙有两百多年了,依然不倒。而人生是一个相对短暂的过程,若没有精神,没有思想,很快就会被淡忘了。
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冷静,有一种精神或思想,就会充实很多,生命的意义也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