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悦读*时间总第3551期 >2020-06-10编印

读一本书 爱一座城
刊发日期:2020-06-10 阅读次数: 作者:石雅彬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许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读到了某一本书而渴望去某一个地方走走、看看,有人因为读到《带一本书去西安》而想去西安,有人因为读到《南京传》而想去南京……书里叙述得那样精彩,让人的内心对那座城市不免充满向往,甚至还没走进去就觉得自己会爱上那个地方。
  读一段兴衰变迁,犹如置身其中
  想去了解和体会一个城市的思想、底蕴、文化,书是个不错的切入点,名家也好年轻作者也罢,通过他们的笔,读者能看到一座城市不同时期的风貌和特色,甚至它的变迁兴衰,通过读书,读者往往能下沉其中,获得沉浸式的体验。
  贾平凹写过一本《老西安》,收入《老西安》《西路上》两篇长篇散文,讲述千年古都西安心灵史及西路上一位著名作家(即作者自己)的情感之旅。
  有一套书叫《名城之恋》,一共七本,写了国内的七座名城,分别是广州、西安、杭州、南京、成都、北京和上海,其中一本《带一本书去西安》是这样介绍的:它有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方方正正的砖石合围成一个方方正正的城市。城市最具人气的繁华和最权威的声音都在那里生长和流传,仿佛一个能量巨大的辐射源,向周边散发着左右这个城市主流生活的讯息——关于外面世界的物质风尚,关于这个城市的脉搏跳动。毋庸置疑,苦寒的天气和十三朝古都的历史让这里的空气充满了厚重与滞涩。
  这套书不仅将当地的人事物与城结合在一起介绍给读者,还附了许多旅游须知,把它当作一本散文集或者旅游手册都很合适,有网友说:“《带一本书去杭州》,我就带着这本书在杭州逛了五天。”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有这样一段话:“无论如何,今日的都市更具魅力,因为只有通过她变化了的今日风貌,才唤起人们对她过去的怀念,而抒发这番思古怀旧之情。”《天津往事——藏在旧时光里的秘密地图》就是一部解读天津旧城事的书,它让读者透过时下光彩夺目的现代都市,去寻觅那些几十年前甚至数百年前的老时光,让这座城市在新旧交互中更具存在感。
  有一个外国人,他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深入了解,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与解析,从而让许多西方人了解了中国的城市,不是国际化大都市北京、上海,而是一座江边小城——涪陵。他的名字叫彼得·海斯勒,中文名字叫何伟,他写了一本纪实文学,名叫《江城》。这本书在国外十分畅销,甚至许多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就是这座“江城”的模样。好在他的叙述客观平实,充满感情,也伴随着审视与思索,他不是个过客,而是这里的一位住户,“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他说。他记录下二十世纪末一座普通的中国小城所经历的转型和飞速发展,也记录下江城中人平静、温馨的生活常态。
  听一段精彩故事,和着城市的节拍
  有一些小说很容易与一座城联系在一起,因为这些作者身处其间,将作品与城市文化融合在一起,名为讲述一个故事,实则达到叙写一座城市的效果。
  从老舍笔下的《茶馆》《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读者能看到20世纪早期老北京的模样。从王朔笔下的《看上去很美》《动物凶猛》,读者读到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如今,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大都市中,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感受这里,书写和表达自己眼中的北京,于是有了宁肯的《中关村笔记》、笛安的《景恒街》,他们笔下的北京是二十一世纪的,是更新鲜的北京。
  上海,似乎是一座富于特色却又难以描摹尽述的城市,你很难将它与其他城市归为一类,因为它与众不同;你也很难三言两语概括它的特点。张爱玲写了那么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摩登老上海的风流韵事;王安忆一部《长恨歌》、一部《考工记》,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上海几十年的风物变迁;前几年金宇澄写了一部《繁花》,被网友评为最能代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老上海的市井俗世。这些小说里纷纷扰扰那么多人物故事闪亮登场,又匆忙谢幕,而读者看到的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上海”。“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南京传》的作者叶兆言用了40多年时光来写南京,写这座六朝古都不断被破坏、被伤害,又不断重生、发展;写它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点浓墨重彩的登场,又黯然失色的退场;他笔下的这座城市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沧桑。
  叶兆言以史为纲,爬梳剔抉南京历史:从公元211年孙权迁治秣陵,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历经东吴霸业、六朝金粉、南唐偏安、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南京如何一步步走来?秣陵、建业、石头城、建康,南京的古名称有何历史意义?从竹篱笆到明城墙,城市建制怎样演变?孙权、萧衍、李白、颜真卿、李煜、王安石、辛弃疾、朱元璋、朱棣、利玛窦、张之洞、孙中山,这些人物在南京留下怎样不朽的传奇?
  如果叶兆言尽现了南京的古与今,那么葛亮则是更多地着眼于当下,相比于《南京传》的厚重与沧桑,葛亮的小说《朱雀》从一个异乡人的视角切入,审视着当代的中国城市南京。一位生长于苏格兰的华裔青年在父辈的影响之下,以寻根的心态,回到从未踏足的家乡南京,以他的经历和感受,实现了对这座城市的观照。葛亮以一种更年轻化的叙述来展现一座焕发了青春活力的城市,想来也更容易引起当代人的情感共鸣。
  追随古人的脚步,触摸古城风貌
  谈了这么多现当代作品,其实许多古人也喜欢用文学作品来记述当时当日某一座城市的形貌气质,比如《水浒传》里的宋代都市风貌,《西游记》里还能看到不少异国城市的别样风情。
  还有一类文人作品,他们所记所述也许没那么客观,但是带有作者的感情与判断,承载着某一城市在某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记忆,通过这些书,现代人也仿佛身临其境,见证一座城市千百年前的风貌。《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追述了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内容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年间东京开封的情况,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内容,很能体现古代京城社会生活面貌。《洛阳伽蓝记》简称《伽蓝记》,是东魏迁都邺城十余年后,抚军司马杨炫之重游洛阳,追记劫前城郊佛寺之盛所写的书,叙述了当时洛阳的历史、地理、佛教、文学等诸多历史和人物故事,展示了洛阳作为北朝名都的风貌。《西湖梦寻》是明代散文家张岱所记述的杭州一带的风土人情、社会生活,比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等,不乏贵族子弟的闲情逸事,也有许多社会风俗与百姓生活,把明代杭州的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扬州画舫录》是清代文人李斗历时30年写就的扬州奇书,内容丰富、包容极广,涵盖城池水系沿革、山川园林、寺观庙坛、市肆文物,兼风物掌故。此书是清代鼎盛时期扬州文明的实录。朱自清说: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又念过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是像海市蜃楼一般美丽的地方,读过《扬州画舫录》,更有如此体会。
  于古书中解读城市变迁,不仅能有穿越时空的奇特感受,也能丰富对一座城市的深厚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