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古称云中、平城,别名凤凰城。辽重熙十七年(1048年)改名为大同,沿用至今。大同地处中原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接壤地,自赵武灵王建城以来2300多年,作为两汉要塞、北魏京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而名扬天下。历史的变迁,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1982年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0年被列为中国第九大古都。大同古城墙也在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变化。
2016年春节、元宵节的期间,几家电视台都对大同古城墙及灯展,进行了报道,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激起了我再去大同看一看的欲望。直到2018年暑假期间,我们老两口与女儿一家,自驾车到晋北4日游,才实现了再访大同的愿望。我们是用身份证免费领取参观劵,从北面武定门的登城马道而上,立刻被眼前宏大而古老的城墙震憾了。宽阔的城墙,斑驳的地砖,雄伟的城楼,无不诉说着古城厚重的历史与沧桑。
大同筑城历史悠久,早在北魏拓跋氏的时代,就已经修筑有规模宏大的城池。现存的大同古城墙,地处市中心,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将军徐达在北魏、唐、辽、金、元旧土城的基础上,修筑而成的。此时的大同镇城呈方形,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城墙一律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板、石方为基础,在原城墙的基础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每块重达17斤的青砖。城墙高达14米,上宽12米,底宽18米。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
城墙顶上有各种各样的车辆,自行车有单人、双人、3至5人的,一些年轻人骑车参观。我们一家因有老人小孩,选择了电瓶车,每人30元,每个景点都停车,可参观拍照。我们从北门上车,沿着城墙行驶了一圈。看到垛墙上砌砖垛,垛与垛之间为垛口。垛口是为了射击、瞭望而设,借此可以较好地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据说,四面城墙上共建有580对垛子,代表着当时大同所辖的村庄数目。城墙四周伫立着54座望楼,并筑有96座窝铺,颇为壮观。
城设四门:东曰和阳门,南曰永泰门,西曰清远门,北曰武定门。四城门之外均筑有小城——瓮城。所谓瓮城,就是在城门外筑成一个封闭的空间,约1450平方米。墙的高度厚度与大墙相等,辟有偏门。敌人一旦进入,即可遭到墙上四面火力的攻击,犹如“瓮中捉鳖”,无法逃脱。瓮城之外又增筑一道弧形城池,约4320平方米,呈半包围状,形似弯月,叫月城。即使敌人突入月城,守城将士也可居高临下,用密集的高空火力,把敌人歼灭。在月城内建有两座庙宇:一座是五岳庙,供奉的是五岳大帝,外跨戏台;另一座是岳武穆庙,供奉的是岳飞。作战前用以安抚军心,鼓舞士气。四城门之外均筑有护城河、吊桥,重关叠障,防备森严。
箭楼建在月城城门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两层楼阁。由于楼阁的正壁与左右两壁开有箭窗,故称箭楼,是镇守城池的第一道防线。高大雄伟的城门楼,因建在主体城墙四座城门之上,故称正楼,是防御体系中最重要的建筑设施。四座城门上的楼阁形制相同,为砖木结构,重檐三层楼阁,高达21米,正面出抱厦,外有廊柱环绕,秀美壮丽。它是守城将士用于瞭望、作战、指挥的场所。其中南门城楼最雄壮,为三层重楼,面宽61米,进深23.35米。
望楼(敌楼)的建造,构成了大同城墙的一大特点。它的外轮廓并未采用通常的平直做法,而是建在城墙外侧突出的实心墙墩子上(墙墩子叫敌台,俗称“马面”),整齐而有序地排列得像齿轮一样,凸凹相间。据说,明代将城墙建成这种结构,形象地认为是由48匹战马组成,整齐地排列在城墙四面,形成一个方形的军阵。一座座望楼与其它楼阁,浑然一体,犹如昂首挺立的骏马,整装待发。每边共计12座,均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正面及左右两侧设有窗口,在战斗中起着观望、打击、隐蔽的作用。
城墙的四角,雄峙着四座俊秀精巧的角楼,为木结构两层楼阁。战时可利用它的建筑特点,观察敌情,防止敌人迂回城下进攻。其中,以西北角的楼尤为最杰,高大瑰丽,呈八角形。此楼因处于八卦十二方位之首的乾位上,故名乾楼,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镇城之物”。乾楼之东的一座望楼——洪字楼,别具一格,其结构和造型颇为精美,成为望楼之最,是研究城垣建筑的珍贵史料。
文峰塔建在南城墙上的东段,是一座高约17米的八角七级空心砖塔。该塔建于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塔内设有踏垛砖梯,可攀登远望,也是古代作战时重要的观察点。文峰塔第一层辟有两门,其它六层各镶碑揭1块,上面刻有历代举子的姓名与功名,以激励后人奋进。因春夏飞雁众多,俗称雁塔。在城墙上建塔,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此塔形制稳固端庄,秀丽玲珑,在我国城墙建筑史上,实属罕见。
大同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布防严密,各种防御设施齐备,自成一体,是我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由于它在北部边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一直享有“巍然重镇”,“北方锁钥”之誉。
但是,在清顺治六年(1649年),这样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明将姜瓖先是投清,后又反叛。多尔衮率军攻打大同,历时9个月攻之不下,后因城内弹尽粮绝,姜瓖部下杨振威投敌叛变,杀死姜瓖,把多尔衮放入城内。入城后,为泄私愤,多尔衮下令“屠城”,并把城墙削掉五尺。自此,大同城墙失去了往日的雄风。
2008年,大同市全面实施了历史文化复兴与古城保护工程,决定对大同古城墙得以再度修复。从东城墙开始,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按照明代规制,按照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当年测绘的资料及照片,根据所有遗存,城墙修复工程全面展开。要求“原形制、原风貌、原材料、原工艺”,工程浩大,令人瞩目。好在当时大同有一位工作能力强,为民造福的好市长耿彦波,他用强力推动复建了大同古城墙。修复后对外开放的古城墙,以其雄伟的姿态,独特的风貌,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古城的夜景分外迷人。流光溢彩的灯光,使古城墙楼阁俊俏秀丽,伟岸的轮廓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