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3540期 >2020-05-15编印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母爱
刊发日期:2020-05-15 阅读次数: 作者:李令飞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虽然母亲节起源于西方,但对于伟大的母爱而言,用任何形式去褒扬去赞美都是不够的。人们常说:一个好母亲,就是一所学校。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着子女思想观念的形成。纵观历史,大凡有建树的名人,多是受到母亲的熏陶和影响,才成就了他们辉煌的人生。
  在我国古代,很多优秀的母亲特别注重对儿女的品德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家风,使子女能够秉承浩然正气,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言传身教树正气
  言传身教是古代母亲们极为注重和擅长的,她们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进行勉励和鞭策,使其勤奋读书,刻苦学习,并在追求学问的过程中锲而不舍,最终学有所成。在母亲教育子女的成功范例中,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她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和学习环境,曾三次迁居,显然孟母的做法是成功的。
  不仅孟母,历史上还有很多母亲都很贤良,她们在日常生活中将自身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言行展现在孩子面前,从而对孩子的发展形成深远的影响。《隋书·郑善果母传》记载,郑善果官至三品,其母崔氏仍坚持每天纺纱织布,夜深才睡,郑善果不解,母亲对他说:“纺线织布是妇女的本职,我不做这些事,就是骄奢淫逸了。”
  郑善果的母亲贤德聪明,做事坚持原则,她读过各种书籍,包括史书,因此懂得许多处理事务的方法。每当郑善果到厅堂处理政务时,他的母亲总是坐在胡床上,在帏帐后面听儿子判案。听到儿子分析判断处理问题合理,回家后她就显得很高兴,马上让儿子坐下,母子两人相对谈话说笑。如果儿子处理公务时不公或随意发怒施展威风,他的母亲就会回到后堂,蒙着被子抽泣,一整天也不吃饭。郑善果就到床前请罪,不敢起身。母亲这才起来对他说:“我不是生你的气,是为你感到惭愧。你去世的父亲是忠诚勤劳的人。他为官清正,从未听说过有私心,最后以身殉国,我希望你也要有与你父亲一样的心肠。否则的话,我死后哪有脸面在地下与你父亲相见呢?”
  郑善果深受母亲良好品行的影响,一生为官清廉,历任多处州郡官,都是从家里带上饭菜到衙门里吃。公家提供的补助,一概不接受,全都用来修理衙门房舍或分送给同事和下属。郑善果也因严格要求自己,被人们称为清廉的官员。
  拒绝腐蚀有品格
  古代那些优秀的母亲,在教子过程中,尤其注重品格教育。据《资治通鉴》记载:战国时期,田稷被任命为齐国宰相,他办事公正,兢兢业业。一天,田稷的属吏为他送来百两黄金,几番推辞,田稷最后还是碍于情面收下了。到家后,田稷将黄金原封不动地交给了母亲。见到这百两黄金,母亲勃然大怒,说:“你为相三年,所得俸禄要比这些黄金少得多,难道这都是收受贿赂、掠取民财得来的?”听到这些,田稷惭愧地低下头,只得以实相告,听完田稷的话,田母很严肃地说:“我听说士人洁身自爱,严于律己,从不取苟得之物,不做伪诈之事。不存于心不义之事,不入于家不义之财,而你肩负国之重任,因此就该为民众做出表率。”
  听了母亲的这番话,田稷如数退还了黄金,随即又去朝廷向齐宣王坦陈过错,并请求罢免其宰相的职务。听完田稷的陈述,齐宣王大赞田母的道德风范,他告知群臣:“有贤母者必为良臣!我朝相母之贤尚且如此,何患我齐国吏治不清?今特赦相国无过!”齐宣王还号召天下人一定要学习田母教子有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从此以后,田稷更加严于律己,成为齐国人人称道的贤相。
  在《世说新语》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陶公少时,作鱼梁史。尝以坩鲊饷母……母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说的是晋代著名的清官陶侃母亲湛氏,她深明大义,不见利忘义,将儿子尽孝的腌鱼退回去,并借机训导儿子做人应该清清白白,做官应该廉洁奉公。
  唐朝监察御史李畲一向为官清正,他的母亲也向来廉洁清白。据《朝野佥载》记载:有一天,李畲让人将自己所得的禄米运于家中,李畲之母请人用斗量过后才知禄米多出三石,就问其事情的真相,在问及禄米的运费时,令史答曰:“根据惯例,为御史家送粮,无需追加本钱运费。”听到这儿,李畲的母亲非常生气,她要求李畲将多余的禄米和应该交付的运费送回,同时还对李畲严厉责备,李畬于是追问仓库官员,根据当时律令依法定其罪,使得其他御史官非常惭愧。
  讲求大义重气节
  古代优秀的母亲在教子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儿女的气节教育。汉代范滂的母亲就是激励儿子舍生取义的典型代表。据《后汉书·范滂传》载,范滂从小有砥砺清高和至亲至孝的名节,为州里人所信服,被举荐为孝廉。当时冀州发生饥荒,盗贼四起,朝廷让范滂做了清诏使,前去查明情况。范滂行前慷慨陈词,决心严惩腐败。范滂到了冀州境内,那些贪官污吏早已望风而逃。经过查访,范滂劾奏了二十多人。
  因此,范滂得罪了很多人,后来就有人诬告他结成朋党。皇帝下诏大范围地诛杀党人,因为范滂曾被诬为朋党,所以也在拘捕名单之列。范滂临行时,向母亲告别,对母亲说:“二弟仲博对您孝敬,可以供养您,我死了也就放心了。只是希望母亲大人不要过度伤心,折损身体。”范滂的母亲看着即将离去的儿子,坚定地说:“你现在能与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希望求得长寿,能同时得到吗?”李膺和杜密是当时著名的好官,两人齐名,故时人称为“李杜”。范滂跪着接受母亲的教导,拜了两次就辞别了。路人听了,没有不流泪的。
  还有一位母亲,以范母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儿子要一身正气,为官清廉,她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母亲。据《宋史·苏轼传》记载,苏母程夫人是一位贤良且富有正义感的母亲。她不仅促使丈夫苏洵27岁时开始发奋读书,而且对儿子苏轼兄弟精心抚养教育,鼓励他们奋发图强。程夫人除操持家务外,还担当着孩子们的启蒙教育任务,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操和气节。
  有一天,程夫人给儿子讲东汉范滂临刑前,去向其母告别的情景,程夫人不觉“慨然叹息”,她敬重刚正不阿的范滂,更敬重平凡而有骨气的范母。苏轼听到这里,扑到母亲怀里,激动地说:“母亲,我长大了要做范滂那样的人,你允许吗?”程夫人感动不已,对苏轼说:“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在母亲的教诲下,“刚正不阿”“舍生取义”“忠心耿耿”的思想深深根植在苏轼兄弟心中。
  历史上这几位优秀的母亲教育儿子的做法,今天读来,仍然令我们钦佩,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