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3540期 >2020-05-15编印

古今名人论家风
刊发日期:2020-05-15 阅读次数: 作者:啜希忱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编者按: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说的是“小家”,着眼的是“大家”。
  这是我县原文联主席啜希忱先生,搜集整理的一组古今名人与家风的故事,本期,我们特选编组发,以飨读者。
  家风是什么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风气,也是一个家族的处世原则。从世族大家流传下来的家训、家谱,到普通人家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家规、家教的形式虽不同,但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
  家风,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
  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
  家风,是家族绵延不断的教育形成的家庭风气。
  我们的家风在一个共性家风文化的影响下,每个家族又有其鲜明的家风特征。
  传统中国,“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因此,家风家教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作家马伯庸曾写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
  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岁月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地,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家风,中华文化的缩影,文明的延续。
  家风,是现代家庭教育的渊源与根基。
  社会就是由千万个家庭组成的,严家教,守家风,后世必昌。其实,家风并不是“老古董”“旧风尚”,背后恰恰是家族或者父母一代为人处世的准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是,现在的家风传承似乎有了一些“中断”的迹象。现在的家庭教育过于注重“平等”“尊重”,一些父母对孩子也是过于骄纵,经常在公共场合看到缺少礼节教育的孩子。比如见人不爱打招呼,就餐没有餐桌礼仪,对父母爱理不理,做事以自我为中心等等。
  在由陌生人构成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我们希望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有得体的举止,能够让人留下良好印象。因此,“教养”越来越成为一张无往不利的社交名片。我们也希望培养不仅成绩好而且有教养的孩子。但是“教养”从哪里来?我想,其实就是从良好的“家教”“家风”中来。
  毛泽东书信教子显家风
  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给毛岸英和毛岸青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你们长进了,很欢喜的。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这是对学习成果的肯定和表扬,紧接着提出一点建议,“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这体现了一位父亲对子女学习的殷切期望。同时,毛泽东教导子女注意读书方法和内容,希望他们在不同时期抓住重点进行学习,这既体现了他对科学知识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
  鉴于毛泽东的儿子这一特殊身份,信中提醒,“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毛泽东希望子女正确对待别人的赞扬,以免在进步之时滋生骄傲自满之气。
  信中提出,“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作为父亲,毛泽东提供的只是建议。毛泽东将自己放到与子女平等的位置上,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堪称现代教育的典范。
  周恩来10条家规
  周恩来十分重视家风建设。他没有亲生孩子,但周家是一个大家庭,像普通家庭一样,也有生老病死、就业上学等问题。怎样对待这些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家风,是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时时在考虑并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他不但用自己的工资资助亲友长辈,以减轻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负担,还主动担负起教育引导周家年轻一代的责任,在大家庭内部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家风。
  在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的展板上,醒目地写着“周恩来的10条家规”,家规中要求: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进京看望他,只能在出差路过时才可以去看看;外地亲属进京看望他,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住宿费由他支付;一律到国务院机关食堂排队就餐,有工作的自付伙食费,没工作的由他代付;看戏以家属身份购票入场,不得享用招待券;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车;凡个人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劳,自我服务;生活要艰苦朴素;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说出与他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这10条家规,是周家晚辈根据周恩来平时对他们的教育总结出来的。周恩来没有写在纸上,而是写进了后辈们心中。
  习近平主席论“家教、家风”
  第一,希望大家注重家教。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古人都知道,养不教,父之过。家长应该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我从小就看我妈妈给我买的小人书《岳飞传》,有十几本,其中一本就是讲“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很深。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第二,希望大家注重家风。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家风。我看了很多革命烈士留给子女的遗言,谆谆嘱托,殷殷希望,十分感人。
  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严格要求亲属子女,过好亲情关,教育他们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要为全社会做表率。
  曾国藩家风——勤俭、求学、务实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勤奋、朴实、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以俭持家。
  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简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勤于治学。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曾国藩还督促家人每天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缺一不可。”重视家教。曾国藩有3子5女,小女儿曾纪芬最长寿,活到91岁。1875年,曾纪芬嫁入湖南聂家。曾国藩规定,每个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200两银子,同时嫁妆中还有父亲亲手书写的功课单。
  诸葛亮的“两诫书”诫外甥书
  诸葛亮的《诫外甥书》,是古代家训中之名篇,早已为世人传颂,而他的《诫外甥书》,同样也是古人家训中之精粹。其书云:“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坚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下流矣!”诸葛亮在书中对其甥提出志与行的规范要求,对后人也是颇有教益的。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这是诸葛亮在晚年时写给他八岁儿子的一封家书。
  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要求儿子要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诸葛亮为了蜀汉之国事日夜操劳,无暇顾及儿子的教育问题,于是写下这封书信告诫儿子。
  陈廷敬礼仪传家训
  让:争乃祸之端,让为福之源。
  谦逊非怯弱,德行使亦然。
  专:学问尚精专,研磨贵纯一。
  心无旁骛时,自然通神机。
  智:是非凭勘度,智从学中得。
  名利时相累,心镜须常磨。
  俭:淫逸如临渊,纵欲似累卵。
  秉德贵俭省,节制甚防川。
  勤:道业冀诵读,衣食赖耘耕。
  白头恨日少,磨砺趁年轻。
  信:君子须重诺,言出行必果。
  妄诞非所宜,缺失难料测。
  谨:人生天地间,思微肇巨端。
  差池时修正,行止若临渊。
  孝:鸦有反哺意,羊怀跪养恩。
  百善孝为先,树大不忘根。
  礼:否泰岂天运,习礼可立身。
  高下从一贯,颜恭辞愈逊。
  恒:精卫谋填海,愚公志移山。
  积微成巨变,有恒事无难。
  良:良木凤凰栖,嘉禾百姓尝。
  良善若时雨,德共日月长。
  温:崇道当务本,修德宜修身。
  温和戒乖戾,一言胜三春。
  勇:正道忽阻穷,邦运时颠倾。
  浩气拯危急,礼义节束成。
  谦:水满器则倾,性骄事无成。
  古来有遗训,谦谦君子风。
  宽:闻道有先后,良莠亦参差。
  虚怀容万物,不欲勿相施。
  仁:刚毅木讷质,克己博推恩。
  恭宽信敏惠,由我而及人。
  评析
  阳城县皇城村陈家家训立自明弘治年间陈氏三世祖陈秀。为加强对子弟的教育,在外地为官的陈秀写下教子诗词,寄给他的儿子。后来成为陈氏家族的家训,成为陈氏后人居家立身之本。陈氏家训的核心内容是“惜时用功,崇俭尚廉,正心诚意,礼仪传家,安贫乐道”。从陈秀起,陈氏家训成为陈家世世代代遵守的规则,使阳城县皇城村陈氏家族先后走出9位进士,其中有6位翰林,共有大小官员和诗人30多位,成为中国清代北方文化大家族。陈氏历经七代,到第九代涵养出了康熙朝文章、道德皆属一流的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裁官陈廷敬。
  康熙皇帝曾写过一首无言律诗表彰陈廷敬的风度:“横经召视草,记事翼鸿毛。礼仪传家训,清新授紫毫。房姚比就韵,李杜并诗豪。何似升平相,开怀宫锦袍。”其中“礼仪传家训”,其言所说正是指陈廷敬的陈氏家族是把礼仪道德作为家训代代相传的。在陈廷敬的《午亭文集》里,他多次提到陈家的家训,提到陈氏先祖的望德。他说:“迄今予家食醇厚和平之福者,实肇于此也。”
  陈廷敬的人格、道德和行为体现在四个方面:他是清官,却宅心仁厚;他是好官,却精明强干;他是能官,却从善如流;他是德官,却不乏铁腕。陈廷敬一生主张清廉,为好官善始善终。“官位不可传,财富不可传,唯有家训家风可代代相传,历久不衰”。陈家五百年的家族史,明白地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纪晓岚家训——四戒四宜
  清代名臣纪晓岚(1724—1805)儿时就被誉为神童,17岁补博士弟子员,21岁考中秀才,31岁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任编修,办理院事。他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官至礼部尚书,名满天下。他在家书中提出的“四戒四宜”,尤其有教育意义。
  纪晓岚写信告诉夫人,不要溺爱孩子,应该担负起教育的责任,从严要求。他提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明了“四戒四宜”:“一戒晏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他鼓励孩子独立发展,认为“四戒四宜”虽然仅仅16个字,所包括的内容很丰富,应该细加领会。他认为孩子今后能否成功立业,主要看他们是否能做到这16个字。
  有一次,他给长子写信说:“尔初入仕途,择交宜慎,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误交真小人,其害犹浅;误交伪君子,其祸为烈矣。”他根据自己的阅历,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伪君子归纳为10类,即:性格倔强的,趋炎附势的,像漆一样黑的,像钩子一样不正直的,像荆棘一样扎人的,像刀剑一样伤人的,像蜂一样蜇人的,像狼虎一样吃人的,喜欢炫耀地位身份的,喜欢炫耀金钱财产的。他告诫儿子,在独立的生活中,一定要慎重处世。
  还有一次,他给次子写信说:“当世宦家子弟,每盛气凌轹,以邀人敬,谓之自重。不知重与不重,视所自为。”他分析了当时一些当官人家的孩子,指出他们常常盛气凌人,以求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并称这样做是为了自重。他认为,那些人其实不知道,别人是否尊重自己,关键是看自己怎么做。他还要求儿子,用他的老师“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的题词,作为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