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样子,总因为孩子的不断成长而不断变化着。小时候,母爱无所不包、无处不在;当逐渐长大,母亲也在学着放手和远离;而当自己也做了父亲或母亲的时候,对母爱的定义也有了新的样子……
在又一个母亲节刚刚过去之际,让我们不妨在书中触摸母亲的容颜,找到妈妈的影子,体会深沉的母爱。
当孩子还年幼
在孩子的眼中,母亲是全世界,她可以像安东尼·布朗画的绘本《我妈妈》一样,是一位“超人”;也可以像《逃家小兔》中的兔妈妈一样,永远跟在孩子身后,对他说“你就是我的小宝贝呀”;有时候,妈妈也会像《三只小猴子》里面的希达一样抱怨不休,“我究竟做了什么,你们这三只小猴子要这样对我!我还能忍受这些可怕的小猴子多久!”可是每次到最后,她依然会说“你很淘气,我却那么爱你,因为爱你,所以愿意你像小猴子那样长大。”读这些绘本的时候,孩子们总能从中找到妈妈的影子,也感受到妈妈的爱。
母亲的爱是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的,就像《爱的小秘密》里,那位突然出现的妈妈——这是丽奈期待已久的幼儿园表演,她满心期待着妈妈和弟弟能来看她的演出,可是,妈妈却因为弟弟突然生病而无法来到现场,因而,此时的丽奈既要独立完成登台准备,又要自己给自己加油打气,可正当她深感不安和孤独时,妈妈竟然出现了,在妈妈的鼓励下,丽奈最终顺利完成了表演。
正是因为妈妈对丽奈的爱才给她带来无穷的力量,让她在面对挫折时依然无所畏惧,勇敢向前。一句简单的鼓励语,一个紧握双手的动作,都是只属于她们两个人爱的小秘密。温暖人心的文字搭配美丽淡雅的图画,让我们深切体会到母亲的爱,无处不在。
稚嫩的孩童,也想要回报这份温暖的爱。在《我帮妈妈买青春》一书里,朗朗的妈妈因为用完了青春而感到十分难过,为了不让她伤心,朗朗决定去给妈妈买来新的青春,但是他并不知道青春从哪里能买到,于是,他跑到蔬菜店买了青笋青葱,跑到书店买了杂志《青春》,因为他觉得这就是妈妈的青春,可是,回家途中他却把这“青春”弄丢了……
一去不复返的青春要如何购买?这只是作者创作的一个脑洞大开的故事,但是朗朗的行动又让我们心存某些希望,是的,作为孩子的我们又何尝不想像他一样渴望给妈妈买到青春呢?
当孩子渐渐长大
当孩子渐渐长大,有时候他们变得不了解妈妈了,他们读不懂她的爱,迷失在爱里,他们会说“母爱真可怕”,许常德以此为题写了一本书,讲述了“母爱”的误区,不管是作为家长,还是作为孩子,都应该了解这些家庭教育的误区,这样才能让彼此的亲子关系更为稳固、和谐。
何夕的《伤心者》是一部在科幻内核中灌注母爱的优秀作品,许多读者看得热泪盈眶,科幻承载了太多儿时的梦想,当那时的少年郎乳臭褪尽时,我们的来时路和即将前行的路上还剩下多少曾经的期待?有时候,探索意味着孤独,疯狂意味着青春,而每一次的伤心,或许都值得回味和珍藏。
当孩子渐渐长大,他也许会意识到,爱妈妈的时间有时候很有限。比如孙宇的《来一斤母爱》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线索,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情。母爱是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最伟大的爱,从开始生命这趟历经坎坷的旅途的时候起,母爱便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即便每一个孩子都曾对母亲这般依赖、叛逆、疏离,并最终回归,母亲对孩子的爱却从未改变。还有六沐雪的《妈妈可不可以等等我》,讲述的是果儿爸为救女儿葬身车轮底下,果儿妈为保住女儿漂亮的眼睛瞒着女儿为她做了活体眼角膜移植。果儿从上大学的那天起,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对爸爸的愧疚换算成双倍的孝心,努力让母亲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最终结果却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长大后的自己,再回忆起小时候和妈妈相处时的时光,感受会很不一样。芬兰作家雅洛宁所写的《我,妈妈和鼠耳草》是一次以回忆为主题的旅行,也是一趟属于母亲和女儿的旅程,母女两个人驱车从芬兰去往北冰洋的海岸,她们此行的目的是要将一株已经风干的鼠耳草送回到它原本生活的地方,在这次旅程的途中,妈妈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曾和父母一起来到这些地方旅行的情景,这让女儿明白原来妈妈的心中也藏着一个秘密。这本书中那些温馨感人的文字和北欧风格的插画让它成为一本美丽的书。
长大的孩子开始尝试理解母亲,甚至理解妈妈的妈妈,尽管年代已经久远,但亲情总会在岁月中留下印记。村口的老电影、晚上桌边的煤油灯、大食堂……这些都是外婆小时候常见的物件和景象,凌嵩的《妈妈的妈妈小时候》用真挚温馨的文字和趣味盎然的图画带领读者走进妈妈的妈妈小时候的生活,回到那个故去的时代,尝试着去了解父辈祖辈生活状态的同时也体会着最温暖人心的亲情。
当孩子已为人父母
为人父母者,对于母爱往往有了双重的体验,既体验到对孩子爱的输出,也体验到自己的母亲那些曾经被忽略的付出。于是,对自己的孩子,以及对自己的母亲态度都有了很大变化。
作家池莉的长篇叙事散文《立》深情讲述了与女儿24年共同成长的经历,是一部饱含母女深情的大爱之作,也是她继《目送》后,又一部跨两代人共读的成长之书。文中不仅以母亲写女儿,还写女儿怎样成就母亲;她们母女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共同成长,既抵抗了沉重的应试教育,也赢得了大众意义上的成功。
世界上最疼你的人是谁?母亲这个名词也许很难有人代替。当母亲从生命中离去,留下的只有那些温暖又缠绵的回忆。作家张洁把自己和母亲的最后的回忆写成了《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这本书是作者对母亲去世的最沉重的悼念;是对母爱凄婉、深长的颂歌;十几万字、七十几幅图片,详尽记录了母亲生命中最后的八十多个日夜,它讲述的是生命、爱和灵魂的故事。
散文集《惜别》是作家止庵在母亲故世三年后,经历涓滴沉淀,凝练而成的生死体悟。全书共有六部分,以母亲的离去为起点,片断式地向回追溯。母亲生前的日记和书信,与作者的回忆和思考两相交替,形成两种对立却彼此依存的书写状态。母亲留下的日记,充满亲人相处时的温暖细节:最常做的那道红菜汤、与“我”一起看过的电影、病重时吃下的那枚小布丁……这些事情平凡微小,却感人至深,是生之存在的切实印记。《母亲,母亲》收录了作家冰心与母爱相关作品的书,内容涵盖了冰心从1921年到上世纪80年代书写母爱的诗歌、散文、小说。这些文字以多样化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歌颂母爱的伟大,让读者在领略大师风采的同时也感受到她对母亲无尽的怀念。
成年人在对待和感受母爱问题上,可以有很多种表达方式。《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一书讲述的是“一位母亲、一个儿子和书的世界”的故事。在得知母亲胰腺癌晚期后,威尔一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件事,该如何自然地跟母亲沟通。偶然的,他和母亲开始阅读同样的书。后来便有了两个人固定的读书会,他们探讨各种话题,包括勇气、信仰、孤独、感恩,最终这对母子可以真诚地交流死亡有关的话题。《爱与不爱,下辈子不会再见》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对母亲的追忆,以童年的视角讲述过往的记忆;第二部分描写成人后,或说是母亲过世后,作者对母亲当时行为的评论,表达自己未能体谅和帮助母亲的伤痛与懊悔。作者用唯美清新的笔触,追忆了为儿女辛劳一生的母亲,文中饱含热泪与深情,真挚感人。《致亲爱的母亲》一书收入歌德、荷尔德林、诺瓦利斯、叔本华、海涅等德国杰出人物给母亲的书信,这些书信语言朴实无华,反映出儿子们对母亲深深的爱与敬意。吉乔编写的《生命中的第一个女人:母亲》通过许多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叙写,挖掘出众多有血有肉的母亲形象。这些作品既是作家们赞扬和怀念自己的母亲,也是对许许多多中国母亲的赞美。《有一天,妈妈老了》是一本家庭日记,日记的写作者是一位70多岁才学会认字写字的母亲,里面满怀着这位母亲对家庭对子女最真挚的爱。多年以后,子女们无意间发现了这本日记,并将其整理成书作为礼物献给了母亲。在这本书中,不仅有母爱,也有子女对这种爱的延续。
因为感受过母爱,也愿意将这份爱传递给自己的孩子。《第一母亲——造就美国总统的女人》以及《一生要知道的50位伟大母亲》《一本书读懂母爱》等书都是在讲述那些伟大母亲的故事,也教育人如何做一个好母亲,如何更好地表达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