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流金*岁月总第3525期 >2020-04-03编印

怀念国学大师冯其庸
刊发日期:2020-04-03 阅读次数: 作者:啜希忱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冯其庸先生是江苏无锡人,生于1924年,于2017年逝世。他是我国著名文史学家、国学大师、书法家、评论家。曾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红楼学会会长。他一生致力于《红楼梦》学术研究而驰名世界。主要著作有《曹雪芹家室新考》《梦边集》《漱石集》《秋风集》等专著20余种,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大辞典》《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
  冯其庸先生一生勤学好问,博览群书,教学严谨,著作丰盈。他在人民大学时,由他主编的《历代文选》破茧而出,起初只是人民大学的文学教材,年复一年,学生越来越多,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青年出版社又公开出版发行,轰动京城,最最幸运的是1962年,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毛主席赞扬此书编的好,号召领导干部都应认真读一读。
  冯先生从小喜欢戏曲,进京后也经常写些剧评文章在报刊发表。1959年他得到中国戏曲协会主席田汉先生的赞赏,特意请他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冯吃饭,那是三年困难时期,被请吃饭是最大的礼遇,而且还是与吴晗、翦伯赞等名家共席。
  1961年,中国京剧院新排历史剧“煮酒论英雄”演出,袁世海饰曹操,李世霖饰刘备,当演到“惊雷失著”时,演员在表演时,把雷声先响,而后才把筷子故意落在地上。冯其庸认为此处表演失误,连夜写出一篇评论,不久在《人民日报》刊出,此文在当时中国京剧院不亚于一声惊雷,袁世海院长特意登门拜访他,并邀请他为中国京剧院的演员们讲课。
  冯先生对“红学”研究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在人民大学授课时《红楼梦》也是授课内容之一。文革时他珍藏的古本《红楼梦》被抄走,他托人从图书馆借出一本庚辰本《石头记》(古本红楼梦),每天夜间用毛笔偷偷抄录,整整抄了一年,小楷狼毫笔抄坏了一大堆。1975年,国务院下设《红楼梦》校订组,调他任副组长,之后,他一头钻进“红学”的海洋,成为蜚声海内外的红学大家。
  冯先生为中国文史奋斗一生,成果辉煌。2012年,他的一部1700万字的文集《瓜饭楼丛稿》于北系正式出版,辉煌巨著,厚重博雅,汇集了先生一生的学术精华。其内容包括《冯其庸文集》《冯其庸批评集》《冯其庸辑校集》三大部分。他在总序中用大量篇幅回顾了于红学数十年的不解之缘。
  今年1月22日,是冯其庸先生逝世三周年祭日,回忆当年我与冯先生的一面之缘,一种无比崇敬与惋惜之情油然而生。那是在1988年初冬,我正积极筹建罗贯中纪念馆,当时我在县文联工作,参与纪念馆的建设。县领导指示我说罗贯中纪念馆是全国唯一的名人纪念馆,要请一位全国的文化名人为罗贯中纪念馆题写馆名,我请省社科院研究员孟繁仁先生和清徐罗氏21代罗二栋先生和我一起进京。想通过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长刘世德先生引见我们请启功先生为纪念馆题词。刘世德先生是山西临汾人,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院副院长,也是极力支持“罗贯中是清徐人”论点的文化名人,他和启功先生也有关系,他推荐我们去拜访启功先生,不巧的是启功先生年事已高,身体有恙,闭门谢客。刘世德又引荐我们去找中国红学领军人物冯其庸先生。刘先生和冯先生是好朋友,都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文学顾问。在刘世德先生的热情引荐下,冯其庸先生在他家中接待了我们,并答应为罗贯中纪念馆题词。
  冯其庸先生当时虽然已年过古稀,但神采奕奕,谈笑风生。他待人谦和,全无名人大家的架子,他在京城书法界很有名气,能求到他的墨宝,也绝非易事。他很关心清徐罗贯中纪念馆的建设和清徐罗贯中研究的成果。他为我们书写“罗贯中纪念馆”和“罗贯中之墓”两幅书法作品,以实际行为支持我们罗贯中是清徐人这一论点,并和我们合影留念。
  冯其庸先生是清徐罗贯中研究会好朋友,对清徐很有感情,就在他逝世的前一年还为清徐三晋奇石馆写榜书“天趣”刻在奇石馆厅院中的巨石上。冯先生虽然离开人世,但他对中国文史、学术、书法、戏曲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对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