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清风*徐来总第3524期 >2020-04-01编印

阅尽王城知桂林
刊发日期:2020-04-01 阅读次数: 作者:韩玉林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一部王府春秋,浓缩了桂林千年的历史与人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阅尽王城知桂林”。从秦始皇北筑长城,南修灵渠开始,便有了桂林。到唐朝时期,李靖在独秀峰下构筑子城,千余年来独秀峰和王城一直是政府和学府的所在地,从来没有真正向市民和游客开放过。尽管之前我曾3次到桂林旅游,多数景点都游览过,有的不止看过一次,但每次都无缘登独秀峰、游王城。从2003年开始,这块风水宝地才正式向游人开放。我国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久慕独秀峰盛名,曾5次请求登峰,均被拒绝而遗憾终生。足见独秀峰的魅力之大!“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大家都是十分熟悉的,可是你知道这句话出自何处吗?它就出自独秀峰·王城景区。如果你来到桂林旅游,没有到王府,就像去了北京没有进故宫一样遗憾。因老伴之前未到过桂林,2019年春,我陪他第4次到桂林旅游。尽管旅行社行程安排无这个景点,但在桂林活动的最后一天,有3个多小时的自由活动。当时带团的潘导游征求大家的意见,自费增加一个国家5A级景点——独秀峰·王城,每人交费150元。大家虽然觉得有些贵(门票120元),但考虑到来一趟不容易,之前未曾去过,其实我很想去。最后本团17人同意去,7人自由活动。交钱后,中巴车很快把我们送到景区。
  靖江王府位于桂林市中心,是明太祖朱元璋其侄孙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时,修造的王城,它是中国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建筑物。它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千古名句的真迹题刻发源地,广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贡院。更有趣的是:这里是还珠格格小燕子的原型——孔四贞的家,也是广西师范大学的分校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靖江王城兴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历时20载,至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比北京故宫建成的时间还早。王城南北纵距557.5米,东西横距336米,城墙高7.92米,厚5.5米,占地19.78公顷。从建成到明朝灭亡的257年里,这里共住过11代14位藩王。整个王城的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方式营造。中轴线上的承运门、承运殿,高大华丽,气势非凡。而两侧的建筑则较小简单。古代的建筑师正是利用这种明显的反差,来体现王权的至高无上。承运殿左侧为祖庙,是王室拜祭祖先的地方;右侧为社稷坛,是王室祭神祈福的地方,后面便是靖江王的寝宫。我国的宫殿大都按照这种“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布局建造。王城南面正阳门上,有清代两广总督为表彰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的陈继昌而立的“三元及第”坊;东华门上的“状元及第”坊,则是为道光年间新科状元龙启瑞而建;西华门上的“榜眼及第”坊,是为同治年间于建章而建。
  自古以来,王城景区被奉为桂林的风水宝地,更是整个桂林城市的发祥地。这里曾经走出了2位皇帝、14位靖江王;清代,这里是广西贡院,共走出了1685位举人,585位进士,4位状元以及1位三元及第获得者;民国时期,孙中山曾驻跸于此,为北伐大本营,运筹北伐大计;后为广西省政府所在地,广西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都曾在此办公。承运殿是靖江王府的主殿,明朝时期为靖江王处理军政要务的地方,后为广西省政府办公楼。殿前高大的台基雕栏、云阶玉陛,均为明代原物,仿佛在默默的诉说着当年的繁华。现辟有《王城春秋》陈列厅,完美地演绎着桂林历史文化的变迁。
  承运殿前的青石板路,旧时为身份、权力、地位的象征,只有王爷、王妃可以走,这条线路也是桂林市的中心线。在王府里,到处古树成荫,我看到了十分奇特的“夫妻树”,槐树和榕树两棵树紧紧抱在一起,生活了上百年,还是枝繁叶茂。还看到从未见过的龙爪树,只见树枝上长满了蕨类植物,使树枝像龙爪一样毛毛的,看上去很奇异,有点吓人。在国学堂前,有两棵珍贵的桂花树,这是孙中山先生和宋庆龄女士当年种下的金桂、银桂,长得很茂盛。奇怪的是银桂只开花不结果,而金桂既开花也结果。
  月牙池是明代靖江王府利用泉水开凿而成的,池上建有曲栏水榭,池畔垂柳依依。1912年,孙中山先生誓师北伐,大本营便设在王城独秀峰下,后人为纪念这位不屈不挠的伟大革命先驱,特在其驻跸处——月牙池南畔兴建纪念塔和仰止亭。塔身呈三角形,象征着三民主义,三面分别题刻“中山不死”、“总理遗嘱”、“主义常新”。塔旁仰止亭西,还立有廖承志书写的“中山常在”石碑。
  独秀峰位于王城景区中心,孤峰突起,陡峭高峻,气势雄伟,素有“南天一柱”之称。山东麓有南朝刘宋时文学家颜延之读书岩,为桂林最古老的名人胜迹。颜曾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的佳句,独秀峰因此得名。它与叠彩山、伏波山三足鼎立于桂林市内。每当晨曦辉映或晚霞夕照,孤峰似披紫袍金衣,故又名紫金山。这座山并不是很高,只有66米,在爬山前,导游带我们先绕着独秀峰转了一圈,看到不高的山上被刻满了各种文字、图画和造像,即一幅幅摩崖石刻。这些摩崖石刻从唐代建中元年(780年),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等朝代,已考证的有163件。其中“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的诗句,就是作者王正功在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最早提出的,成为赞美桂林山水的千古名句。大“福”字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郭思经所写,左边是一位拄着龙头拐杖的寿仙翁,右边是一位跪在蒲团上祈福的少女,字中带画,寓意福寿双全。
  我们从西麓沿着陡峭的石阶上山,至允升门,经小谢亭遗址,直抵南天门,共306级便到达峰顶。峰顶建有两层的独秀亭,还有一个小小的观景台,依栏纵目四望,峰林环立,绿水萦回,全城秀色,尽收眼底。这里是观赏桂林市的绝佳之地!清代大诗人袁枚写诗赞曰:“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桂林山形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