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醋都*文苑总第3501期 >2020-02-07编印

记忆中的《每周一歌》
刊发日期:2020-02-07 阅读次数: 作者:洪源生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1980年,我在太原市小店中学上高中,当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物质生活稍微有些改善,家里面有两辆自行车,都是二八型的,半新不旧,一辆是家里面公用的,家人们出去办事、走亲戚,或者带化肥、带粮食等等,另外一辆就是我上下学骑的。当时的文化生活还不是很丰富,电视机、收音机更是奢侈品,一般人家根本买不起。生产大队有扩音器广播,电视机供人们晚上看,但是都是把电视机放在一个木头箱子里面,有专人管理,定时开、定时锁,管理员似乎很有权,往往是在人们焦急等待的眼神中才慢悠悠走来。而扩音器就不同了,是队长,书记通知生产劳动,发号施令的主要工具。广播早晨序曲一定是庄严的《东方红》,晚上是《小喇叭》节目,开始曲“嗒滴嗒、嗒滴嗒、嗒嘀嗒——嗒——滴——;小朋友,小喇叭节目开始广播啦!”伴随着多少人的成长记忆。上午、下午广播次数一般不多,因为队长、社员们已经在地里面一起劳动,学生们在学校上课。只有中午一个多小时才闲暇轻松,管理员会播放一些新闻、歌曲或者小说连播。
  中学在东桥村,我村的东北方向,汽车道在我村的东面,离村子三里地,没必要绕远。因此,我们村的学生都是走北面的土路,经过小店良种场、贾家寨、西桥,然后到东桥村小店中学上学。(当时小店中学在东桥村),在学校课堂是规范的,老师是严肃的,学生是认真的,唯有中午放学了,我们骑车子回家吃饭,年轻人才能够放松轻松,迸发出青春活力,在不平的土路上,要么你追我赶、要么相跟着一边骑车,一边说话。这时候,大队的广播就开始了,声音嘹亮,穿过村子,耳畔就传来美妙的歌声。那是电台每天中午播放的《每周一歌》,一星期换一首,当时的歌曲有《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乡恋》、《泉水叮咚》、《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大连好》、《太阳岛上》、《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军港之夜》、《牧羊曲》、《我们的生活比蜜甜》、《请到天涯海角来》等等,配乐应用了架子鼓、电吉他、电子琴等新型乐器,使人新鲜好奇、耳目一新,如沐春风。放学了,边走边听边学边哼哼,也学会了不少歌,也知道了许多歌唱家,如李谷一、郑绪岚、卞小珍、苏小明等。因为几个村子相隔二三里,中午广播基本上都开,频道一样,节目一样,因此,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开头是听,后来慢慢学,慢慢唱,在乡村小路上歌唱,优美的旋律久久回荡在田野上空。那个时代,其实和现在不太一样,现在的一个流行音乐有一个有名的词作者、曲作者和歌手,共同推出一首歌,很快通过网络,在最短的时间内大家就会知道,而在那时传媒并不发达,那些音乐主要是靠电影和电台来传播。那个年代一部新电影要拍出来只要能上映,全国人民都会去看,那个年代娱乐生活单调,看电影成了大家最大的爱好,所以电影里面的主题歌、插曲,能够借助电影的传播流传。那个时代所唱的歌曲大多数是主旋律,激昂向上、高亢嘹亮,最具代表的就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一句“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让人瞬间就能感觉到自己家乡的美景,联想到生我养我的父母土地。歌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中的歌词“迎着那长征路上战斗的风雨,为祖国贡献出青春和力量……”印象深刻,至今难忘,既婉转动听,又催人奋进。
  记得那年春天,学校组织活动,没有舞台,没有音乐,没有背景,就在教室门口台阶上演唱,同学们大多数不好意思出来唱,我与一个男同学使了个大胆,联合唱了一首《大连好》,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从此以后更加增强了我学歌唱歌的兴趣和积极性。因为经济原因抄本紧张,于是悄悄地在一本抄本的背面上记歌词,生怕父母知道,大概前后记了十几首,课余时间翻看,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的广阔,无限的精彩,给枯操无味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直到1982年,我得到了一本简单印刷的《每周一歌》,真是如获至宝。《每周一歌》深受年轻人喜爱,那是时代潮流的风向标,从中折射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优秀音乐文化的发展、交汇和繁荣,对一代青年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由于自己兴趣的因素,嗓子的原因造就了我的唱歌爱好,每当新的歌曲出来,只要适合自己的自然而然就学会了,以至于后来留校工作后,作为自己的爱好特长,在各种各样的平台展示发挥,得到小范围的一定认可,这个爱好一直伴随至今,为工作、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现在的歌曲很多,丰富多彩,各种各样,但是那个时代的歌曲记忆最为深刻,也许是那时年轻,也许是歌曲少,也许是歌曲经典等等。岁月渐渐的远去,但是留在心底的歌却永远流淌,那么美好,终身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