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葡乡*情韵总第3486期 >2019-12-20编印

滤 镜
刊发日期:2019-12-20 阅读次数: 作者:兵哥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人的眼睛结构很复杂,我们学医的时候老师讲,你别看汽车复杂,但还比不过人的一只眼睛。眼睛有结膜、角膜、虹膜、视网膜,有晶体、玻璃体,视网膜上有动脉、静脉血管,有视神经,有黄斑,这还是大的方面。比纸还薄的视网膜,又分好几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功能。这些部件相互配合、协作,把林林总总的各色景象搜罗起来,转换成图像信息,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里,人们才看到了大千世界。
  看景物容易,看人性就难了。看人当然不能只靠眼睛,更要靠脑子。
  幼儿的是非观比较浅白,比较自我,因此判断“好人”和“坏人”的标准只有一个:对他好不好。你给他块糖,冲他笑笑,或者陪他玩,你就是好人。及至长大一些了,是非观里有了正义和非正义的概念,对“好人”和“坏人”的判断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好人如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坏人如南霸天、刘文彩、黄世仁等,已经上升到了阶级和民族的高度,脱离了极度自我的小圈子。
  后来,经过了岁月的历练,看透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慢慢发现,对人的认识,并不能简单地用“好人”和“坏人”来简单区分。人性是复杂的,是变化的,是多元的,甚至有时候是分裂的。纯粹的好人和坏人不能说没有,但极少。在我有限的认知里,纯粹的好人也只有雷锋、白求恩这些极少数人,而纯粹的坏人,印象中只能想起黄世仁、胡汉三这些文艺作品中的虚构人物了。剩下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属于优点和缺点并存的普通人。当然,这些人数众多的普通人,如果再按照优点和缺点的大致比例,也可以分成三六九等,有的人优点多一些,被多数人评价“这人挺好”。有的人毛病多一些,大伙可能会说“这个人不怎么样”。其实一个人的好坏也受许多因素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里也是能够改变的。还有好多偶然因素会让好人变坏,或坏人变好。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谁又敢说自己是绝对的好人,说别人是绝对的坏人呢?再好的人,也难免有过龌龊的想法,再坏的人也可能曾经动过一善之念。
  人是复杂的,看人的眼光同样具有多样性。这使我想起了照相机上的滤镜,同样的景色,装上不同的滤镜,拍出来的就是不同的效果,有彩色的,有黑白的,晴天可以拍出阴天效果,白云也可以拍成火红的晚霞。更绝的是,如果装上红外滤镜,拍出的完全是相反的效果:白雪可以像黑色的沙滩,绿树却成了白色的树冠。这倒有点像人的眼光,同样一个人,有人说他好,也可能有人说他坏。这里面,既有看人角度的不同,也有世界观和认知能力的差别。人常说,好人说好人好,坏人说好人坏,这话虽然有点简单粗暴,却也很有道理。有的人毛病很多,别人看着别扭,但他自己却往往不这么看,因为他如果认识到自己不好的一面,就会主动地去改正,之所以坚持,说明他认为自己是对的。既然有了这种认识,对于同样有着这些缺点和不足的人,他就会看着比较顺眼,认为是大大的好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一个人在评判别人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一面镜子面前映照自己,对别人的人性人品是否有一个客观正确的判断,也映照出自己是否端正。就像是摄影师使用滤镜,是为了滤去不必要的色彩,来达到自己追求的艺术效果。而一个人看人、识人的“滤镜”,其实就在他的心里。我们不应该完全跟着感觉走,而是要选择正确的滤镜,滤除自己的偏见,以便看到更加客观的表象,以及更加客观准确地去看待和评判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