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文化*生活总第3481期 >2019-12-09编印

李玫瑾:孩子“该打就要打”?
刊发日期:2019-12-09 阅读次数: 作者:洛羽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孩子“该打就要打”?关于惩罚的解释,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前段时间,在合肥中铁国际城小区,发生了一件说大也大,说小也小的事儿:一个“熊孩子”,不知道是因为无聊还是好玩,从28层向下扔了15个啤酒瓶。孩子家长得知后,瞬间急疯了:索性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后果还是不堪设想!
  于是,家长连忙在业主群里郑重向邻居们道歉,反思自己平时没有对孩子进行高空抛物危险性的教育,同时,还晒出了打孩子的照片!对于熊孩子的行为,这一次罕见地,没有看到有人说,不能打孩子,要好好教育。反而有很多人支持父母的行为,孩子该打就要打,不打他,以后还不知道做出什么事。
  最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圆桌派》中说的一席话,正好能解释这个观点。
  她说:“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
  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了才是保护他。”言下之意,正是在强调要让孩子知道怕,知道规矩不能违背。如果孩子犯了错,唯有惩罚能让孩子清醒时,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姑息。而这不是李玫瑾教授第一次强调敬畏,她在此前分析青少年犯罪行为时也曾多次提到过,人犯罪的原因是没有敬畏之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敬畏要遭灾殃。
  我们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要让他们知敬畏,守规矩,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长。
  教育成本的上升,换来的却是效率的降低,这一点该让我们反思。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中,并不提倡打孩子,即使一个小小的问题,父母要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孩子听。对于这种教育,当然是提倡的,但是如果车轱辘话翻来覆去的说,孩子把它当成一种噪音,是不是也要换一种方式?
  举个例子,小时候的我从来不害怕老爸,他从来没有打过我,所以每次犯了错误,都是先告诉他;如果这件事老爸也兜不住,老妈知道后拿起鸡毛掸子要打我,我的大脑就会高速运转,感觉那一刻度日如年,心中的悔恨无以复加;此后的很长时间,都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什么心理产生阴影,痛恨父母,感觉自卑胆小;这些统统不存在,因为我确实犯了错误,自己知道这顿揍跑不了,还想什么其他的?
  我们会经常反思这样的问题,在70后80后小时候,是经常挨打的,经常的场景就是被父母打出门。
  自己跟着小伙伴在外面晃荡到晚上,回到家看看爸爸妈妈气消了吗,然后弱弱地问一句,妈妈,饭做好了吗?然后一家人开始吃饭,谁也不提刚才的事情,大家都跟没事人一样了。
  而现在的孩子,打一下就受不了,孩子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家长存在愧疚心理,孩子还会出现种种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挨打,两代人出现了如此截然相反的情况?
  1.现在孩子的抗压能力太弱
  现在的孩子,都是蜜罐里泡大的,一大家子人围着一个孩子打转,孩子从小就娇生惯养,什么风雨都不会经历。父母都已经提前做好了一切,所以孩子的童年是很快乐的,但是他终究会长大。面对学习的压力,面对社会的压力,心理承受能力是很差的,过去的孩子挨打是常有的事,父母一招呼,就知道赶紧跑;现在的孩子呢,父母说一句“我要打你了”,就先受不了,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了。归根结底,是抗压能力太弱,说不得,受不了苦,别说打了,连骂都成了罪过。
  2.不经常挨打的孩子,更受不了偶尔的挨打
  现在的孩子挨打很少,所以在偶尔挨打的时候,他们不知道如何反应。身体不灵活,也不知道躲,而大人下手不知道轻重,也不知道如何收场,所以这样的情况是孩子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家长也有愧疚心理。
  如今,还有很多家庭是打孩子的,不过父母也是在孩子真的犯了错误时,雷声大雨点小的动动手;这是有技巧的,父母一个抄家伙的动作,孩子就吓得跑远了,不一会回家了,就会老实好几天。这种打其实更倾向于一种“吓唬”,让孩子知道这件事很严重,触犯了底线,学会反省和畏惧。这样的孩子,心比较大,也比较皮实,长大后受到挫折,也不认为是多大的苦;别人说一句不好听的话,也不会难受好几天,他嘻嘻哈哈就过去了,心理承受能力很强。
  打孩子不是目的,让孩子有所怕,有所敬畏,才是最重要的。过去有句话,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其实是做人的一种底线,这种底线的形成,跟家庭教育脱不开关系。人有很多界限是不能触碰的,而很多时候,这种观念的形成,是靠惩罚来完成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受到惩罚,不是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要让他们日后不去犯错。
  人生有些错误,孩子犯了无伤大雅,说说就过去了,但是有些错误,一生犯一次就够了。这种错误就要惩罚,这是在保护他们,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学会遵守和适应规则。
  但,最好的惩罚方式不是打骂,这一点我深信不疑,但暂时没有更好的惩罚手段时,“打”算不算一种有效的方式呢?
  一家之言,可能有失偏颇,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