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二十多年前游览徐沟文庙,看见大成殿东碑廊墙上嵌着的简练朴素的郑玄石刻像,郑玄的身影就常在脑海萦绕,这次修葺文庙,见到的仍是前些年画像石被盗留下的嵌口。盗走的是像石,偷不去的是脑海中郑玄的形像。
郑玄,字康城,生于公元127年,逝于公元200年,山东省高密人,东汉末年著名的经学大师。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郑玄生于乱世,因家境贫寒,不得不出仕,但为吏谋生并非其志,竟弃吏职而一心求学,生活困苦亦不为所动,父兄迁怒亦不能夺志。入太学深造,遍访名儒,转益多师。后来,他在崤山以东地区已经首屈一指、无出其右了,仍矢志不移,虽已壮年,毅然去乡入关,拜师马融。但受学并不顺利,致使“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但郑玄没有失望与自弃,“日夜寻诵,未尝怠倦”,最终以善算浑天,“一转便决,众咸骇服”,被召面师,虚心求教,“质诸疑义”,了却心中聚积的困惑。当学成辞归时,马融由衷地发出“礼乐皆东”的感叹。回到家乡,此时郑玄已成为全国著名今古文经学大师,而远近有数百上千人投到他的门下,但他仍然清操自守,“客耕东莱”,过着耕读生活。好不容易将生活安顿下来,却又遭逢党锢之祸,前后达十四年之久。他决然隐修经业,遍注群经,熔经古今文为一炉,先后注《三礼》《古文尚书》《毛诗》《论语》《孝经》等,洋洋洒洒百余万言,使郑学为“天下所宗”,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对儒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列郑玄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
当你的生命是美丽的,世界就是美丽的。郑玄酷爱车前草,显示了他可爱的天性,因此车前草又以郑玄命名,被称为郑君草。近年摄制的电影《郑玄断婚》,讲述了民女绿珠与甄书生真心相爱,却难违父母之命被迫许配给纨绔子弟柳公子和战少爷。面对“一女嫁三男”的尴尬局面,潍坊知府只好星夜向恩师郑玄求教。郑玄面授机宜,巧施苦肉计,在后堂将绿珠打“残”,使柳公子和战少爷签字画押,主动抛弃绿珠,只有甄公子痴心不改,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郑玄家中的侍婢个个有礼,修养不凡。一次,一位婢女因做事不周,被惩罚站在泥中。另一位婢女经过发问:“胡为乎泥中(《诗经·邶风·式微》,意为为什么跪在地上)?”这个婢女回答:“薄言往诉,逢彼之怒(《诗经·邶风·柏舟》),意为向他报告事情,正赶上他发怒)”。可见文风蔚然,无处不在,令人生发“宁娶大家婢,不娶小家女”的感慨。
黄巾之乱,他带领数百门徒来到不其山下,建康成书院,留下了“郑玄三竹”的传说:书院完工,郑玄已身无分文,三个即墨工匠的工钱无法兑现。但这三人各有难处,黄伯等钱为父治病,周荡光棍一枚要攒钱娶妻,另一个叫郭槐的准备用钱拜师学艺。听了三人的苦衷,郑玄带他们来到一丛竹边,说道,请你们体谅,老夫无以回报,就每人送一棵不其山的青竹吧。没想到黄伯回去种竹院中,用竹子作药引,治愈了老父的病;周荡种竹街门口,拔竹救起近处不小心落水河中的美女,成就了一段姻缘;郭槐编竹筐竹篓,造就了一位巧匠。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郑玄曾与大批黄巾军狭路相逢,谁曾想黄巾军“见玄皆拜”,并相约不入郑玄的家乡高密。高密一县,竟始终未被黄巾抄掠。郑玄以自己的人格和名望保护了家乡。
郑玄不求功名,气节凛然,一眼千里,看透了征伐与权谋。大将军何进邀他入朝为官,他隔天就逃跑了;袁绍请他当左中郎将,被婉拒;就连汉献帝封他为位列九卿的大司农,他依然不为所动。曾先后被举荐、征召十几次,他以布衣不可剥夺的操守和雄视时代的眼力,一一推辞谢绝。
献帝建安五年,袁绍与曹操两军会战于官渡。袁绍为壮声势,争取民心,逼迫郑玄随军。郑玄于当年六月病逝。病重和临危之时,他还不忘注释《周易》。就这样,他坦然面对死亡,凸显出人世的无奈和学术独立之艰难。
“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郑玄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人,也是清而不激、和而不流、善行中庸的人。聪明如郑玄,曲折坎坷的治经之路,沧桑艰辛的人生经历,处处体现着他的自知之明和先见之明,而顽强坚贞的人格力量,又无不彰显着他清醒的人生定位与恒久的价值追求,给予你永远的哲学启示和精神启迪。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愿徐沟文庙早日复嵌丢失的郑玄石刻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