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葡乡*情韵总第3456期 >2019-10-11编印

东湖记忆
刊发日期:2019-10-11 阅读次数: 作者:胡春英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一)
  东湖!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你是我曾经最忠实的玩伴,让我在你怀里捉鱼、摸虾、游泳,采莲。你又是天然洗衣机,甚至是我们换装的镜子,你陪伴了我的整个童年、少年时代,在你的怀里总是乐此不疲,留下文字都无法描述的欢愉!如今,我的家被拆的片瓦不留,只剩下残缺的记忆和留恋在心间。再过几日,你的身旁将被喧闹,瑰丽,异彩包围。湖中的金牛是否会惊得四处躲避?
  梦中的湖!无论你将变得如何绚丽,气派,华贵,我的心里难忘从前的你……
  (二)
  每到夏天,东湖水温未高,我便急不可待捞鱼抓虾,父亲用冷布(清徐方言纱窗的别称)做一个倒三角的撑子,里面放些骨头,每到中午时分,大人们都午休了,我便偷偷溜到湖边,把撑子放进水里,约摸十来分钟就有不小的收获。小鱼小虾尽在其中,把鱼喂奶奶养的老母鸡(每天可以吃传说中的笨鸡蛋),小虾清水中洗净,洒盐烤火圈上,当虾全身发红又干又脆时放嘴里堪比今天的大餐,余味无穷。有时挽起裤脚捞蝌蚪(还没有保护益虫的意识,)玩心特大,虽然没有“稻花香里说丰年”但有“听取蛙声一片”……
  晚上星星点点的萤火虫在微波上轻舞飞扬,甚美!但根本不懂得欣赏美景,把脚放水中享受鱼儿轻咬的感觉,顺便洗脚,也算一举两得了!
  (三)
  看到这张照片,记忆的闸门像洪水一样倾泻而出。
  每到冬季,东湖便结了厚厚的一层冰,那时候的冬天比现在冷多了,我们全副武装,穿着手工制作的笨重的棉衣裤,戴着五指手套用线把两只连一起挂脖子上。然后提着坐板“用木板和角铁焊一起的简易滑冰工具”,和人家东北雪橇无法相比!当然我们有这个已经很知足了,来到天然游乐场,手里拿两根指头粗细的铁棍掌握平衡。就可以自由驰骋,有时候一个人,有时候几个人坐一个滑板,假如有所失衡,就会四仰八叉跌坐冰面上,那时候的我们全是放养,家里孩子众多的更是晚上数鞋看看都回来几个,现在想起来有时挺后怕:轮胎大的冰窟窿周围就是我们玩乐的场地,甚至还去旁边探险,有时还去洗衣服,竟然丝毫没有恐惧感,现在的父母绝对不会让孩子这样冒险去玩的。当我们玩得满头大汗很渴时,现在的孩子们绝对想不到我们会破冰把干净的冰块当雪糕一样吃,其实现在才知道多不卫生,可我们就是那样都不会拉肚子,特皮实!
  当遇到鱼从水底透气冻在冰面,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费上洪荒之力取出厚厚冰层里的鱼,让大人做顿美味改善伙食,特有成就感!遇到下雪天,湖面白雪皑皑,云雾迷蒙,我们一如既往在上面玩耍,打雪仗,滚雪球,不亦乐乎。冥冥之中有神牛庇佑,湖边的孩子们年年安然无恙,快乐悠哉成长!慢慢变老,儿孙绕膝了……
  (四)
  朋友圈里有关东湖国际焰火节的消息铺天盖地,刺激着我内心深处灵感炸裂,豪华气派的政府大楼屹立湖东,晚上魔幻灯影倒映湖中,流光溢彩!据说还建市民广场,我们拭目以待。而我心底浮现的却是小时候邻居爷爷的传说:清徐标志的水阁楼原来一片荒凉,好像是处决犯人的场地,甚至是狐仙出没和炼丹之地!不知是老人们吓唬孩子还是有真实发生的事?反正奶奶经常告诫,刮大风不许去湖边,怕刮进湖里。因为玉皇阁身边有童男童女伺立!虽然贪玩但毕竟胆小,风高浪急只能待家里。至今心里总惴惴不安爷爷说的狐仙到底真的在炼丹?鬼火有谁见过不得而知。
  看到湖边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狐仙炼丹之地已经成为清徐县城最繁华的地方,国庆节的焰火震撼华北乃至世界,而我的怀旧之情愈烈!乡音苍老鬓毛衰。发小姐妹们站于湖边傻傻纯纯的拍照情形突然闪现,岁月如歌,愿大家静好,健康无忧。
  (五)
  突然发现这些照片弥足珍贵!看到儿子湖边钓鱼的情景,想起自己用竹竿、鱼线、大头针做的钓鱼竿了。拿个水桶,湖边潮湿地方挖几条蚯蚓做鱼饵。找个僻静阴凉处开始垂钓,做个“湖上渔者”。不多时三五寸长的鲫鱼欢蹦乱跳的进入桶中,有时到东湖和莲花池交接的入口处,逆流而上的鱼儿大又肥,在配上自己种出来的大米,足矣够温饱!那时候物质虽然匮乏,但我们有蔬菜水果,有大米湖里还有鱼,也算是鱼米之乡了!
  最印象深刻的是湖边住的一家母女,女孩如果健在快六十了,因为历史原因她没读过书,每天钓鱼混熟了!我惊异于她竟然给我讲《水浒》和《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故事,也许是邻居家收音机里每天十二点半单田芳评书她听了,记住了,否则她怎么知道?因为我每天按时听评书,只有这种解释了!也许我是她唯一一个听过的人,后来上了高中便没了她的消息。
  湖边住的邻居大多数一个队里的,有的很多是本家,而且年龄相仿的很多,每次游泳都是群游,当然男女是分开的。游累了出来找点吃的又泡水里了,打水仗,捏鼻子玩潜水,有时候呛得脸红脖子粗,咳嗽不听,但继续坚持,我们大多数都是自学成才,狗爬式,自由式,仰泳我们叫(死人漂)看谁坚持时间长谁就是胜利者!有一次我记得非常清楚,游泳饿了,偷偷跑邻居又是本家嫂子家里,她的女儿和我同龄她把母亲攒的油嗦嗦拿出来,我们几个顾不得上面还带着羊毛狼吞虎咽,吃得津津有味!现在想起来都感觉特别好吃!
  东湖承载着太多美好记忆,回忆些点点滴滴,东湖陪伴我们长大、变老,而她变得更美更迷人,吸引着八方游客!祝我心中的湖更加璀璨夺目……
  (六)
  东湖周围被拆迁的残垣断壁,支离破碎,却唤醒我尘封已久的心底记忆。往事历历在目,幽静,景色宜人,休闲娱乐胜境的东湖公园是我们队曾经的自留地,风车也是后建的,有人甚至调侃清徐东湖的“宝气”被吹跑了,号称“煤城”,“醋都”,“葡萄之乡”的清徐经济一落千丈,还好风车拆了,清徐经济这下可以复苏了吧!
  每到暑假,挎着用荆条编制的篮子和伙伴们一同去打猪草、兔草,从小对灰灰菜、甜苦苣情有独钟,有一次在长满玉米的地里挖甜苣,一条白色的大蛇(方言叫白芨蛇)吐着信子,昂首挺立,吓得我们扔掉篮子落荒而逃,至今心有余悸。
  到了腊月,家家杀猪宰羊,我家也不例外,终于可以吃到肉了,而且还是现在所谓的“纯绿色食品”,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除夕就迫不及待穿上奶奶备好的新衣服,这样就不用干家务活了。然后东家串,西家跑,展示自己的新衣。过年了!把一串麻鞭拆开和弟弟妹妹分开,跑出去和小伙伴们一根根燃放,条件艰苦,舍不得一次点燃。衣服有时被烧破,免不了回家遭大人一顿斥责。我们的零食经常是发小从自己盐房偷出来的一块盐锅底,边跳绳边吃也是津津有味。也许现在的孩子们无法理解,甚至不可思议,但我们却视为人生无价的精神财富,回味无穷……
  (七)
  也许是天意难违,我与东湖有深厚源缘,还在娘胎里,湖水就到炕边,鱼儿屋里串门,想想太有趣。当然这是清徐史上的一次水灾,被我说的美好而已!
  东湖和莲花池相连,我家前门紧临桥边,池塘里“荷叶连连无穷碧”。所以清源有“城外青山城内湖,荷花万朵柳千株”的美誉!
  周围大大小小的莲花池早已被村民填土建房了,最大的池塘也是杂草丛生,浑浊不堪,没有了我们当年戏水的清冽。曾经和一群比我大四五岁的姐姐们在没有任何辅助工具下过梁道(梁后街过来的道),由于我最小水比较深,淹没了我的头呛得我呼吸急促,感觉自己要沉底,还好旁边小名叫四牛的姐姐眼疾手快把我捞起来,过了梁道,竟然还特有自豪感!其实生气一瞬间,也许福大命大逃过一劫!回家不敢和最疼爱我的奶奶说,怕她唠叨更怕禁止我玩水!时隔快四十年但当时情形依然清晰再现……
  (八)
  东湖盛宴的脚步越来越近,我的朋友圈里几乎都是这个视频,大美清徐欢迎您——七个字滚动出现,而我的思绪总是在小时候的记忆里……
  缺衣少食的年代,东湖北岸墙体上——备战备荒——几个大字很久才消失在脑海里,幼儿园也是村队部堆放的红薯干也是我们眼中的“宝物”,塞进嘴里唇齿留香,没有现在的薯片精致味道多样,能偷吃几片也是意犹未尽的感觉。有时玩耍到田间地头掰几个快成熟的玉米架火烧烤,尽管被烟熏的满眼是泪,玉米的清香散开了,就顾不得许多,狼吞虎咽几口进肚,又不敢多拿,怕队里管治安的(又叫巡颠子)逮住训斥。渴了把玉米杆剥开吮吸汁水,顿觉甘之如饴。赛过甘蔗当然谁也没见过更没吃过。更有甚者把老豆角剥开取出豆子加盐煮熟,用针线串在一起挂脖子上,方便吃还不耽误踢毽子,跳绳、捉迷藏、玩累了咬几颗下肚,胜似美味佳肴!
  夏天从不穿袜子好像也没袜子可穿,脚脏了东湖里一洗,塑料凉鞋穿破了,用火勾烧红一烫更结实了。
  像时空穿越,今天的咱们丰衣足食,生活丰富多姿,信息多元化,坐家里可知天下事,可我总是怀念过去,亦或老了,怀旧情结渐浓,写几篇拙文发朋友圈了!
  (九)
  突然全无睡意,东湖情结再次打开……不曾记得东湖多会扎起铁链,铺上地砖,因为我已经结婚生子,被一日三餐柴米油盐所困,没有闲情逸致经常去东湖了,而且每次去娘家婆婆总告诫怕我带孩子们到湖边,我的孩子们都是“旱鸭子”。可回家总是带她们出后门湖边转转,静静地立足,面对湖水尽管它变得不再清澈,鱼虾也没有小时候多,可我就像见到久违的亲人一样,总想亲近它,拥抱它,湖边“不准游泳的牌子”提醒我,湖还是原来湖,但不是我随心所欲的地了!偶尔有闲暇晨练转东湖时,看到身边的人无论快慢都是专注于锻炼,我却“三心二意”留恋它的景致,看到垂钓老者总是驻足,仿佛又看到童年的影子,水桶里欢跳的鱼儿倍感亲切。这些老者大多眼熟,都是湖边老住户,不知他们是否还记得腊月骑车跨湖购置年货,走亲访友;不知他们是否和我一样踏冰到水阁楼前观灯赏景。很多事虽然已经模糊不清,但东湖记忆格外清晰甚至在我脑海里放大。时过境迁,东湖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把清徐妆扮得越来越靓丽,尤其是夜晚的湖,五彩斑斓的灯光倒映湖中,盛世美景呈现世人!为你骄傲,为你欢呼,梦里的湖!
  (十)
  时光如梭,四季更迭,有东湖的陪伴,我们的日子快乐无忧,不过最盼逢年过节!四月十八赶庙会,母亲就会早早起来溜溜米待客,我更期待老外爷(母亲的爷爷)的到来!他会买各种各样的零食给我们解馋。冰糖、麻花、瓜子、酸栆面,都是我们的最爱。穿梭在戏场里,听不懂穿着花花绿绿的演员唱的是啥,压根也没听,只对口袋里的零食感兴趣。戏完人散,我们就更放肆起来,在临时搭建的台子上扮鬼脸,藏猫猫,跳上跳下,像一群淘气的小猴子。
  最盼望的是过年,到了腊月初一前夜,冰上玩累了也不肯入睡,母亲会把自己种的黄豆、玉米备好,再放半铁锅细沙加热,取出一半然后把豆子玉米放锅里翻炒,我们像嗷嗷待哺的小燕子一样并排爬炕沿上,等待着所谓的“美食”,当然有走街串巷爆米花的艺人,母亲觉得自己做省钱,所以费力翻炒豆子,不大一会炒出香气四溢,我们垂涎欲滴,但必须把要供献的先拿出来才可以吃,每人把分好的放各自抽屉里,八月十五的月饼也是如此分发,各自保存,时不时还得检查自己的是不是被弟妹偷吃了,放心后抓一把就出去找发小们玩去了!渴了,瓮里喝半瓢凉水,结果放屁打嗝拉肚子的事情时有发生。让同伴们忍笑不俊……尴尬万分!
  同事说我老了才如此怀旧忆旧,也许她所言极是吧!
  (十一)
  收拾完家里给儿子摊煎饼做晚餐,因为下午去看两个可爱宝贝,顺便提前去欣赏东湖盛景。边做煎饼边想起奶奶给我们做的起面煎叶子,沾上用新鲜韭菜花、太谷果、绿辣椒、姜按比例配置用石磨辗的韭花,当然现在也有不过是机器酿制,味道不如从前了!然后喝点用高粱面熬的粥,不过没有现在的小米粥好喝,划嗓子。
  吃过晚饭,就准备给邻居的踩房,现在的年轻人估计都不知道啥叫“踩房”,当时都是自家盖房子,唤几个邻居帮忙,土坯房换成了石界砖,房顶不像现在水泥混凝土结构,而是拉点粘性土和上麦秸,就像燕子窝那样的粗糙度,等房顶上面干住了,就邀请街坊邻居去踩,大多选择天擦黑,大家从地里都收工回家,当然我们不在内,但却非常自觉早早吃完饭就去踩——因为邻居们总会发糖发烟,我们是冲着吃糖去的,大家并排站房上三三两两,边说白天见闻,边有规矩的移动步伐,这样踩出来的房顶结实。在房顶我们可不敢大意,怕一不留神摔下来,踩一会就感觉腰酸腿痛,悄悄溜下来顾不上洗脸洗脚便呼呼大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