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醋都*故事总第3452期 >2019-09-27编印

浅处无妨有卧龙
——清徐东湖书画院诞生记
刊发日期:2019-09-27 阅读次数: 作者:武宝生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2019年6月20日,由清徐迎宪村20多位书画爱好者共同倡议发起,以清徐母亲湖“东湖”冠名的清徐县第一家民间书画社团组织“清徐县东湖书画院”,在清徐县文学艺术联合会、清徐民政局、迎宪工贸公司等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努力和资格审核,正式批准注册成立了。这是全县书画爱好者的幸事,也是全县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的盛事。
  2018年4月23日,春光融融、风和日丽,20多位来自各行各业爱好书画的“迎宪村人”,在紫林路德盛圆饭店济济一堂,欢声笑语,参加迎宪村人张平先生组织的首届迎宪村人书画联谊会,全体与会者经过充分热烈讨论,达成共识,一致同意:共同倡议发起成立“清徐县东湖书画院”。
  与会者中有为清徐教育工作耕耘一生的耄耋老者篆隶书家王其昌老师,有清徐文化艺术界公认的“及时雨宋公明”原文联主席啜希忱,有几十年如一日在书画天地潜心研习、严谨治学、五体全能的刘正虎老师,有龙飞蛇舞的草书家康兴成,有清徐“金庸”之称的武侠小说家兼文史学家岳爱明;有联络四方的书法奇人牛晓峰,有以风格细腻见长的工笔画家武丕炜,有在煤炭行业奉献,心系故土退休归来的行草书家武丕炯,有政坛身退、醉心书画的行书家牛宝明,有清徐“启功体”第一人农民书家闫保春,有辛勤培育少年书画人才的“书画园丁”孟繁星老师,有为山西汾酒事业发展,建功立业的榜书一绝张平先生,有“未名骏马杯”金奖得主农民画家王勇,有多年从事对外书画艺术交流的书画飞侠郭亚中,有清徐“瘦金体”第一人检察官书家邢三赖,有才华出众的美女书家万曼华,有大器晚成的篆书家牛爱华,有后起之秀的农民书家梁秀德,有多年从事幼儿教育的书家陈朔平,有尚武崇文的书家牛练明,还有心向往而奋起追的书法新人武宝生。
  笔者私自将上述20多位倡议发起人对他们称“名”称“家”,过誉夸赞,一定会有人不服气,并暗自嘲弄我们:迎宪小村,弹丸之地,穷乡僻壤,岂能有如此多的”名家”出现?东湖浅水,不过水塘而已,安能卧虎藏龙?是不是你们“大言不惭,自我吹嘘?”
  窃以为,这20多位所谓的迎宪书画“名“”家”,并非他们的书画水平有多高,书画成就有多大,艺术造诣有多深,恰恰相反,实事求是地说,这20多位书画家的作品水平,离书画大家的水平相距甚远,这些书画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绝大多数是业余爱好。但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书画艺术的痴迷,对华夏文明的自信、对国粹艺术的传承,都可以说是刻骨铭心,根深蒂固,他们这些优秀的品质,已经远远超过他们对书画艺术本身的造诣与成就,他们血液里流淌的这些文化基因,是作为每一个书画大家所必备的。从这个意义来说,称他们为“书家”“画家”,我觉得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清徐“东湖”,俗称“东罐”。水面不宽不大,仅数百亩,喊一声,音可达对岸;望一眼,人可辩其谁,无洞庭之波涛汹涌,无鄱阳之烟波浩渺。然千百年来,盈盈不竭,清澈甘饴,润物无声,迎宪村先民,傍水而居,依“湖”而生,靠“湖”而长,祖祖辈辈,繁衍生息,“东罐“之水似母亲之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迎宪儿女,迎宪村人视“东罐”为“母亲湖”,迎宪村之于东湖可谓一往情深,血脉相连。
  在外人的眼里,东湖既小又浅又丑,没什么了不起,感觉它不过是个深不满4米,一眼望到边的“浅水圪垛”、“大水塘子”。
  殊不知,在迎宪老辈人的传说里,东湖是古邑梗阳明净之梳妆台,新县清徐夺目之夜明珠,是玉皇仙女不慎坠落之鸾镜,是大地之母倾心涌注之蜜乳。东湖岂能落属于“大水塘子”?
  殊不知东湖,倾一湖碧水掀涌千亩稻浪,收万担秋粮养育百姓苍生,千百年旱而不枯,汩汩泉涌,源远流长,数十里荷风柳韵,三晋江南,鱼米之乡。东湖还嫌小乎?
  殊不知东湖,映朝霞秋光潋滟,含春梦岸柳婆娑,夏日清晨登蚱蜢小舟听莺歌燕舞,暑期午后坐水阁凉亭沐清风徐来,清风细浪,有杭州西子之柔美,玉兔东升,现春江花月之美景。东湖还嫌丑乎?
  殊不知,东湖似巨砚,横卧梗阳腹地;文源若椽笔,竖写宇宙蓝天。罗本贯中,文曲下凡,英雄三国,百世承传。半城山色半城湖,一代文豪注史书,东湖还觉浅哉?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尽管我们迎宪村的“书画家”,艺术水平有限,尽管我们东湖书画院刚刚起步,没有大师,也没有大师级的作品,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东湖”这一方蕴深而底厚、地灵而人杰的水土之上,必将在不久的将来,精英荟萃,争奇斗艳,人才辈出,虎啸龙吟。“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我们期待海内外的书画精英,荟萃在清徐东湖书画院,我们将以博大、开放的胸怀欢迎并与之携手,共创书画艺术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