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故乡清徐县城内,有一种大众喜欢的食品——割糕。因为制作并经营割糕的人叫锁奴儿,也因为他的割糕质优味美,更因为他为人忠厚老实,待人一团和气童叟无欺,深得大众的厚爱享誉县城内外。所以,锁奴儿割糕便成为家乡的品牌。
锁奴儿姓苏,家境不错,有土地几十亩,又善于经营,日子过的丰衣足食。在经管土地的同时,学会了制作割糕。制作割糕是用软糜子(黍子)面(又称糕面)和大红枣。锁奴儿就在自己的地里养种软糜子,有时也去河东地区收购,解决原料问题。每年秋收之后,将软糜子割倒拉回场内,收打之后,就在自备的石碾子上,推米碾面备足了所用的软糜子面。再去本县的乡下,采买大红枣。我们清徐县乡下所产的大红枣,叫壶瓶枣,皮薄肉厚味道特甜,是当地的驰名产品。
开始制作割糕了,锁奴儿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将清洗干净的大红枣剔除枣核,然后点燃灶火,将大蒸锅上安装蒸笼。将金黄色的软糜子面用温水搅拌成小块状,在笼床上铺了约两三寸的一层,之后再铺上一层大红枣,然后又铺一层软糜子面,又一层大红枣。这样铺上三层糕面和大红枣之后,一共就有七八寸厚了,盖上笼床盖子,开始蒸割糕了。这时,就有一人不停地拉动风箱,大灶火里便燃烧起汹汹大火,红色的火焰足有二三尺高喷向灶口外面,室内红彤彤一片,映照得人们红光满面喜气洋洋。不一会儿,满屋子里便雾气腾腾,人影绰绰。大概需要蒸上四、五十分钟的时间,割糕就蒸熟了。灶火停止了,雾气逐渐散去,揭开笼盖,将蒸熟的割糕抬到一个大案子上,上面苫上一块大笼布,用一个厚实的木板将悬腾的割糕压实,一个圆盘样足有六十斤左右重的割糕制作好了。
锁奴儿将园盘状的割糕,抬到小推车上,便出发卖割糕了。锁奴儿从北门口出发,由北向南行进,行走间大声吆喝上一声:“割糕!”便有邻居手端一只或锅或碗,里面装有茭子或玉茭子来换割糕来了。锁奴儿切刀一下,刀口处金黄色的糕面中间,夹着暗红色的大红枣,让人眼前一亮,口水直流。手脚麻利秤了粮食秤割糕,一笔交易便完成了。那时一斤茭子和玉茭子二斤换一斤,锁奴儿秤茭子和玉茭子时,份量只要差不多够了从来也没认真过。秤割糕时,却是只会多,没有缺斤短两的情况,深得人们的信任。拿钱买时,两千元(旧币,相当于两角)一斤,锁奴儿收了钱,秤割糕。有时难免有人问上一声:“份量够不够?”只见锁奴儿面带微笑,拿起来切刀,削去一块,将已经切好的割糕重新上秤,仍然看到秤杆向上抬起。让发问的人自觉尴尬。锁奴儿再将切下来的割糕重新放回还又加了一小块。这时,发问的人就会说:“锁奴儿!我服了你了!”
锁奴儿一路从大北门下来,向右拐到大南门,再从南关街南下,右拐珠市巷上了西门坡,进入集贸市场。一路吆喝,一路做着红火的生意。那时,清源城内逢双日赶集,集贸市场上人声鼎沸,卖蔬菜、水果、日常杂货,以及买卖骡马牛驴猪羊鸡鸭,异常热闹。锁奴儿的小推车一到,便围满了人争抢购买割糕。男人们买上一斤,女人们买上半斤。中午就不用去饭店就餐了。既省钱又实惠,又品尝到了锁奴儿的割糕。
那时,我正在城内完小读高小,我和我的同学们,有时也攒上一千元或两千元,买上一斤或半斤锁奴儿的割糕解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