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流金*岁月总第3451期 >2019-09-25编印

夜幕下的徐沟城
刊发日期:2019-09-25 阅读次数: 作者:康广宁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1】
  普天之下叫李琪的人有很多,出了名的也不少,有学者、有教授、有歌手,但是,我要介绍的李琪却非同凡响。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被首先点名评判的有四个人:邓拓、吴晗、李琪、廖沫沙,其中的李琪,就是我要说的主人公。
  李琪原名叫沈乃挺,1914年10月生于山西省临猗县,1937年11月经林伯渠介绍参加革命,这个穷苦出身的流浪汉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64年因为一出《芦荡火种》的戏而与江青结怨,李琪刚直不阿,被江青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文革开始后,成了江青首先攻击的目标。于1966年5月16日在报纸上被公开点名评判,受到非人的身心折磨,7月10日含冤自杀,留下的遗书中写道:“历史将证明我是无罪的。”
  对于这样一位文韬武略,智勇双全,对党忠心耿耿的革命战士,李琪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的传奇人生,他与徐沟城的那段缘源,绝对可与那一出脍炙人口的《沙家浜》戏剧情节媲美。
  【2】
  1941年3月初的一天,清源洛池渠村口,新婚不久的李琪与妻子李莉匆匆告别。他即将奔赴清太徐平川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由于日寇实施了“强化治安”运动,清太徐平川地区的斗争形势十分恶劣,一片白色恐怖,在那里坚持工作的同志,有的牺牲,有的撤走,有的回家,还有的背叛了革命,当了可耻的汉奸,八地委特务连的唐副连长就欺骗拉拢了一部分队伍投靠了徐沟的日本人。俗话说家贼难防,汉奸和叛徒成了最可恶的敌人。
  这是李琪第二次到清太徐工作,三年前,他曾经随八路军120师工作团,当过清源县三区区委书记。
  妻子李莉拉着李琪的手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小心,那可是龙潭虎穴。”
  李琪宽慰妻子道:“放心吧,我心里时刻装着邓世昌,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李琪化妆成教师的模样,昼伏夜出,披星戴月,穿梭于日伪据点之间,奔走于汾河两岸,访村串户,秘密行进在广大群众与知识分子、爱国人士中间,暗暗组织起各种抗日救国会。
  1941年10月20日,李琪在一次开会时,被叛徒发现了行踪,被捕入狱。关进了徐沟城日伪特务大队的监牢。
  【3】
  在阴暗潮湿的狱中,李琪受到非人的待遇,残忍的折磨。
  他懊悔自己缺乏高度的警惕性。原来曾经幼稚的以为同是中国人,哪有不恨日寇的?谁料,人心叵测,竟有人甘心情愿当汉奸,卖国求荣。人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自己恰恰就缺少这一点,想到此,李琪不由得懊悔不已。
  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中,李琪被灌过辣椒水,坐过老虎凳,吊过房梁,挨过皮鞭,睡过滚板,什么样残忍的刑法都领教过了。李琪已作了以死报国的准备,他准备效仿邓世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临危不惧,从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一口咬定自己只是一名教书的先生,不晓得八路军、共产党是什么样子。
  敌人软硬兼施,万般无奈,只能将李琪关起来,不给吃饭,不给供水,惨无人道地摧残着这位铁骨铮铮的战士。
  【4】
  不幸的消息传到李莉的耳朵里,她心急如焚,夜不成寐,后悔没能及早跟在李琪的身边。如若有她在身边,也许能提醒他小心处事,避免祸端。可偏偏在这时,她已有身孕,挺着个大肚子,对营救丈夫无能为力。
  八分区组织部长刘英对李莉说:“你不用太着急,李琪同志是一位坚强的革命者,穷苦出身,意志刚强,机敏过人,他不会有事的。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营救李琪的。”
  刘英立马派出得力干部,联络清太徐平川教育界的知名人士马行健等10多名教师上书日伪当局,以他们的名义保释李琪。同时又给相关的人员送上钱财,贿赂了一部分敌伪人员。
  敌人一来没有查出什么证据,二来没有拷问出李琪口供,见有教育界的名人担保,也就为了笼络人心,顺水推舟,于11月2日,将李琪释放。
  【5】
  李琪出狱后,如同身上背着的一块大石头掉在地上,身轻如燕,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他感谢党组织与同志们的营救,更加认定了中国的广大知识分子和共产党是一条心的道理。
  他刚刚坦然自若地走到徐沟县城的南门口,恰遇日伪独立大队出发扫荡,那个民族的败类唐副连长,立马认出了李琪,为了讨好日本主子,便将李琪抓了起来,关进虎牢。“刚出虎狼口,又入蛟龙穴,我已时穷尽,愿流最后血。”这是李琪第二次入狱后,在狱中默默吟颂的一首诗。他深知这一次被捕与上一次不同,叛徒与汉奸有时候比日本人更凶残,他已作好了牺牲的准备,愿用自己全身的热血凝成壮美的诗篇,向党和人民袒露忠心。
  过堂了!李琪豪情满怀,视死如归。
  那些残酷的刑具,他早已领教过,不屑一顾;那些重复的问询,他早已对答如流。李琪不吐真言,仍然以自己合法的教师身份进行搪塞。
  不管叛徒唐副连长如何出庭作证,李琪毫无惧色,申言:“我不认识你,你乱咬人,陷害人,是要受报应的。”
  唐副连长说:“我早就认识你,你是晋绥八地委有名的宣传部长李琪,你还给我们讲过话呢。”
  李琪说:“你血口喷人,叫李琪这名字的人多了,你怎么胡联系?你再想发财也不能冤枉无辜的人。”
  日本人原本对叛徒的话就是半信半疑的。在堂上,一个咬定,一个否定,再加上前次有不少有名望的知识界名流保释,使得日伪审判官难以定案。
  身在虎穴,斗智斗勇,随机应变,自信如神。两天过后,李琪料定敌人不会很快下毒手,他也要从长计议。立足于死,而争取生。每次受审过堂,他在途中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熟悉着周围的地形地貌,作好伺机越狱逃跑的准备。
  【6】
  在被关押的第四天夜里,李琪受审回来,巧遇日伪独立大队的张培祥值班。看见无其它人时,张培祥含着眼泪给李琪敬礼。李琪感到奇怪,自古以来只有看守打骂犯人,没见过看守给犯人敬礼的。他定睛一看,说了声:“啊,原来是你!”
  这个张培祥,汾阳人,是1939年李琪在汾阳县二区担任区长时动员入伍的,由于家庭贫困,李琪曾代表政府给过他救济。张培祥前些日子跟上唐副连长误入歧途,他一直很后悔,这几天看到李琪受到严刑拷打,心里犹如乱箭穿心般地难过。
  李琪见四外无人,便劝说张培祥不能当汉奸,不能做人民的罪人,要与姓唐的坏蛋划清界限,彻底决裂,跳出苦海,回到革命的队伍,为抗日救国再立新功。李琪越狱心切,便进一步开门见山地说:“培祥,咱们要设法逃出去,你若愿意,就跟我一起走,你若不愿意,就去报告敌人,我李琪死而无怨。”
  张培祥流着眼泪说:“你是抗日勇士,我的恩人,我若做对不起你的事,我就不得好死!”
  两人情投意合,当即筹划如何越狱。那时敌人戒备森严,只能在夜深人静时,采用把绳子拴在城墙垛口上,往下溜的办法逃跑。两人初步制定了行动计划,第二天晚上,由张培祥事先准备好大绳,再用酒肉将其它看守人员灌醉,然后实施越狱。
  【7】
  夜幕下的徐沟城一片阴森,狂风怒号,寒霜袭人。宛如一座地狱。
  张培祥巧摆酒肉阵,将其它的看守人员灌了个烂醉以后,便开始了行动。
  李琪他们二人悄悄溜出牢门,李琪提着一支枪,张培祥背上绳子,绕道上了城墙,找了一个垛口拴好绳子。
  李琪先下,只见他两手握紧绳子,迅速往下出溜,因为没有经验,双手被绳子划破很深,鲜血直流,疼痛钻心。李琪为了不让张培祥再受其害,便在城下喊道:“你垫上一块布,小心划破手。”
  这一喊,虽然避免了张培祥手被划破的痛苦,可也惊动了城上巡逻的敌人。敌人朝喊声处打了一阵枪,从四面八方搜索而来。
  李琪与张培祥躲在城下的黑暗处,只听的,有人在向那位巡城的唐副连长报告:“李琪带着张培祥跑了。”
  唐副连长,这个民族的败类,恶狠狠地训斥着手下的士兵,扬言要出城追剿。他向李琪喊话:“你跑不了的,这徐沟城是老子的天下……”
  李琪在暗中举起了那支三八步枪,瞄准了在火把照映下的唐副连长,扣动了板机,只听“呯”的一声,那位可耻的叛徒应声倒下。
  徐沟城上下,一片火光,密急的枪声,喊声,手榴弹爆炸声,宛如爆豆,好似震雷,惊心动魄,响彻云霄……
  【8】
  李琪与张培祥各背着一支枪,趁着敌人的混乱,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迅速转移到城北的小武村外,找到一个洞穴,便钻了进去。
  李琪问张培祥:“这里离西山有多远?”
  张培祥说:“大约三四十里的路程,还的过汾河。”
  这时天已到四更,刹时间天就要亮了。李琪预料此时难以逃出敌人的统治区,便在洞穴里藏了下来。洞穴里既无水,也无食物,二人忍着饥饿在里面整整呆了一天,直至夜幕落下,外出扫荡的敌人返回据点后,他们俩才穿插绕道,渡过汾河,上了西山的洛池渠村,找到了八路军的政府机关。
  【9】
  在洛池渠,李琪见到了八分区组织部长刘英同志,刘英此时,正在为怎样营救李琪调兵遣将呢。
  突然见到归来的李琪,真是喜出望外,他抓起李琪血糊糊的双手,抚摸着李琪满身的伤痕,像听天书一般听着李琪传奇的脱险经历,啧啧称赞,由衷地赞扬李琪机敏过人,勇敢顽强,侠肝义胆。同志们一个个翘起大拇指,赞扬他是刚强的勇士。
  对弃暗投明,深明大义的张培祥也给了很高的盛赞。
  李琪的妻子李莉看到丈夫受到人们英雄般的赞美,由衷地笑出声来:“华夏儿女志气豪,
  胸中猛气贯云高。
  读书唯爱英雄史,
  壮士常怀烈士操。
  家贫难增堂上喜,
  时穷每使仰天号。
  原为定远投军去,
  杀尽日寇添海涛。”
  这是李琪在参加革命时写的一首励志诗,此时此刻由妻子李莉随口念了出来,李莉自豪地说到:“你和你崇拜的偶像邓世昌一样了不起呀。”
  刘英:“李琪是好样的,夜幕下的徐沟城和中华大地一样,是我们战斗的地方,也是我们书写辉煌的地方,但她绝对不能成为强盗们作威作福的地方。我们一定要让她回到人民手里,她的明天必将是阳光明媚,鲜花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