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醋都*文苑总第3448期 >2019-09-18编印

我的家乡柳杜村
刊发日期:2019-09-18 阅读次数: 作者:姚润生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清徐县城南10公里处的汾河西岸,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叫柳杜村。这里民风纯朴勤俭善良。在过去,却因水旱蝗兵等灾害,人们的生活十分贫寒。种的盐碱地,住的土坯房,喝的苦井水,吃的红高梁。很多人家却是糠菜半年粮,人们在死亡线上挣扎,实在是牺惶。
  从用于防洪的护村堰豁口处,进入刮风沙尘起,下雨烂泥巴的街道,在满是深深车辙的街面两旁,柴禾垛、粪堆随处可见;一片片空地上,垃圾堆上杂草丛生,一片荒凉。透过破壁残垣或高梁杆篱笆内的小院,墙皮剥落裸露着土坯的矮屋,是人们居住的地方。柴烟薰黑的屋顶、墙壁、窗纸的黑屋内,铺着同样黑乎乎破席的炕上,放着一两卷铺盖。与炕连在一起的灶台上,零散地放着几只爬满苍蝇的破碗。小屋的地面上,放着破旧的大板箱或木桌,几个裂了缝的瓦罐里或许还有一些玉米糁或高梁糠。一家的生活品,尽收眼底。院子的旮旯处,露天厕所散发着臭味,是苍蝇孽生的地方,如遇连续下雨多日,那就更麻烦了……
  那时候,粮食奇缺,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特别是地少或没有土地的人家,日子倍受煎熬。人们盼望看蝶飞燕舞的春天。在百草发芽生长开花的季节,在地边道旁,可以挑苦菜捋扫帚苗、灰灰菜充讥,柳芽杨叶也是很好的食材。那时候,不仅缺粮,取暖、烧水煮饭用的燃料,也是短缺物品。庄稼秸杆根茬、树叶茅草都是很好的柴禾。春天砍茬子冬天拣煤核,是穷人家孩子非做不可的营生。
  1948年农历六月初二,柳杜村解放了!在“兵农合一”酷政下,失去土地的农民,临时性地分到了未收割的小麦田和长着青苗的农田,农民们见到了实惠,对于稳定人的情绪及社会安定,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工作(队)员的进村,一场史无前例的、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开展了。(这比土地改革法颁布要早一年多。)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贫雇农分到了土地,农民当家作主,在自己的土地上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但是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在抗美援朝时期,一个响亮的口号叫“防旱抗旱”。在这一号召下,村民们组织起来,拆了村西头的老爷庙,打了几眼大口井。但因水量不大,解决不了大面积干旱的问题。直到汾河西干渠的开通,支渠、斗渠等灌溉系统建成后,土地的干旱问题才得到解决。同时,在供销社对面打了一眼深层井,水质问题改善了,再也不用喝又苦又涩的井水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生产大队附近打了一眼深层机井,还建造了水塔,把自来水管道安装到家家户户,这项关系到民生的大事彻底解决了。村民们无不拍手称快。
  随着粮食的增产,生活的改善,人们逐渐关注住房问题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修修补补,到七十年代的拆旧建新;从“表砖”房,到砖混结构、房顶现浇,房屋的质量大大提高了。烂篱笆、破院墙也早已不见踪影。八十年代,生产大队在村的西边,统一规划建房用地,安排无房缺房的农户使用。一排排整齐的院落相继建成了。近十来年,在乡政府附近,又建了一个楼群,乡村向城镇化又跨了一步。几年前,家家户户都已用上了天然气。彻底与柴禾煤炭告别,烟薰火燎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在创建文明城乡的进程中,柳杜村两委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按照县政府的要求和部署,拆除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清理乱堆乱放的杂物和死角的垃圾,定时收积清运各家各户的生活垃圾,村里的卫生状况得到改善。清除小广告及乱涂乱画的标语,喷涂墙体立面并刷制新的充满正能量及科普知识的标语,村貌有了大的改观。村里建了文化广场,盛夏的夜晚,广场内灯火辉煌,音乐四起,一片欢乐的景象。帅歌靓妹、老翁老妪从四面八方拥向广场,人们尽情地唱呀、跳呀,人们歌唱新时代,享受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