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5月,国民党阎锡山彻底撕毁“停战协定”,破坏“和谈”,向我晋中清太徐平川解放区大举进犯。5月下旬,我晋绥八分区十五团,对进犯清源县西谷村的阎军奋起自卫反击,三营指战员英勇奋战了一整天,毙伤敌人一部。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我七连伤亡比较大。汾河以东地区属于内线作战,部队急需战地休整,对继续进犯汾河以东地区之敌,避避其锋芒,观察其动态,然后确定新的作战方针和部署。团领导决定在西谷村战斗当晚,全团转移到汾河以西文水县属北胡家堡备战休整。
对形势分析和部队行动,我们团领导及时面告了清源县委书记张重明同志,并建议县委、县政府随同部队一道行动。张重民同志说:“开会安排工作之后,再找团部联系”。26日晚11时左右,张重民同志来到了团部,由我接待他。他说:“工作安排就绪,县委、县政府带基干队和武装民兵今晚住小东社”。我说:“团领导研究,估计敌人明天肯定要南进合围孟封地区,沿汾河以东地带村庄很可能是一路,你们还是过河西同部队一道行动为好,河东最多留几个同志了解情况就行”。张重民同志认为:放好警戒,和部队取得联系,问题不大,这样群众影响好。我说:“拂晓前后咱们部队在汾河西沿岸派出游击小组活动,已通知部队注意取得联系,请千万注意,提高警惕”。话毕,张重民渡河回了小东社。
不出我们预料,第二天(27日)拂晓,大约四点多钟,阎军派出两个多团的兵力分三路合击占领孟封。驻小东社的县委、县政府干部和武装人员30多人(其中干部10多人,基干队和武装民兵20多人),遭到沿汾河东南而下之敌和从孟封西进之敌的合击包围。敌人先将打瞌睡的岗哨摸掉,然后迅速包围了县委、县政府同志住的院子。由于同志们忙了大半夜工作,甚为疲劳,都在酣睡。当听到敌人的枪声后,惊慌失措,无所适从。当场县委书记张重民、县长柳林、宣传部副部长朱明、妇联负责人詹建萍、清二区财粮助理员王国裕等被俘,清二区区长洛九身负重伤,基干队和民兵被俘一部分同志,其余跑散奔走,听见枪声之后,十五团曾派出侦察小分队到河东查明情况,只是敌人已经离开小东社急行军撤到太原县北格镇宿营。敌人也疲倦不堪,看守不严,王国裕同志就是利用敌哨睡大觉的时机,挣扎解开缚绑绳索,与第二天拂晓时挣脱险境回来的。洛九同志因伤重流血过多,牺牲于北格镇。其他被俘人员被押送太原市。“小东社事件”造成我清源县党政领导的重大损失,震动了晋中清太徐地区。本来这是完全可以避免而不应该发生的极其不幸的事件。惨痛的教训教育大家,使我们领导同志头脑变得更为清醒。回想起来,其主要教训是:1、张重明同志麻痹大意失去应有的革命警惕,片面存在“群众影响好”的指导思想。这是造成“小东社事件”的主要原因,当时如果接受十五团领导的意见,同部队一道行动,就不会发生意外。2、对警戒部队和武装民兵缺乏高度警惕性的教育,干部也未组织值班巡查,导致敌人轻易包围了县委、县政府同志住的院子,使自己完全陷于被动局面,束手被俘。3、敌特送了情报。据说是杨房或北程村的人送的,当时未查清。
1946年秋后,柳林和詹建萍从太原市敌特机关那里出来,到了清太徐平川地区,据我城市工作的同志和敌工站的同志了解,他们是接受敌人派遣任务出来的。于是,我们遵照上级指示将他俩送到地委处理。
1947年,张重民同志在太原市被敌人杀害,英勇牺牲。
一失足成千古恨,麻痹轻敌悔莫及。“小东社事件”至今44年了。这里,谨向牺牲的革命烈士致敬。
(作者时任晋绥八分区十五团副政委,后任清太徐县民主政府县长,离任前任文通部劳资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