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清风*徐来总第3444期 >2019-09-06编印

书报情
刊发日期:2019-09-06 阅读次数: 作者:逯发湘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要说我这一生中,既不会抽烟,又不会下棋,也不会打麻将,风糜一时的手游,更退避三舍。我只与书报结缘,只与书报有情。
  小的时候,除了发的语文、算术课本外,再无其他读物。而我却对书报情有独钟。那是一段精神文化匮乏的时代。没有多彩的课外读物,没有繁多的教辅教材。回想起来,那时为了读书看报,用了三招,一是蹭,二是借,三是买。
  一蹭。为了看书,常常蹭到有几本书的人家,不管是什么书,我都拿来看。常常是人家出去了,我还在看,人家吃饭了,我还在看。人家干活回来了,发现我还在那捧着书在看。父母知道了,只是嘴上说说,从没责备过,打骂过。那时,看了连环画,像三国演义,水浒等,看了《红旗飘飘》《东线》等回忆录、小说,还有说不上名的诗歌……我常去的另一个地方是镇上的邮电所。这是给我提供丰富精神食粮的地方。邮电所里最初只有夫妻二人,丈夫负责邮政投递业务,妻子负责接转电话。每天中午邮车把报刊送来,下午丈夫就会按订阅单位分好,准备第二天一早给各单位投递。而下午分好的这段空档,就成了我最幸福的时候。一放学,往往是钻到邮电所,按着人家放好的顺序,一叠一叠拿来读,不敢乱拿,更不敢乱放。小个子的邮递员叔叔至多也就说一句“看完放好啊”。
  二借。我有一个好大爷,他能经常从县图书馆借几本书回来。我也渐渐长大懂事啦,蹭来蹭去怕人家讨厌,怕人家嫌烦,于是不再采取蹭的办法。就把他先看完的书借过来,半夜半夜的连着看,要不他一还就再也看不上啦。后来,村里建立了图书室,藏书虽然不太丰富,但对我来说,却像看到了宝库一样。到了跟前就挪不动脚步。负责图书室管理的是广播员大姐。她看我真的喜欢看书,就让我多借一本,时间上也不卡的那么死。这让我又多了一条读书的途径。
  三买。蹭,有时是不方便的。借,有时是达不到的。唯有自己拥有,才能啥时想看啥时看,不受制于人。买书是需要钱的。我就积极的帮大人跑腿干活,把零头偷偷攒起来,再就是捡点废品,到收购站换成钱。就这样,够一本小人书就买小人书,够一本小说就买成小说。积少成多,后来我攒了满满一箱,有近百本。印象最深的是反映国际主义战士共同抗日的小说《连心锁》,至今我记得,那本书的封面上是两个骑着一白一赤高头大马的新四军战士,手举战刀,奋勇前冲,战马鬃毛竖起,仿佛能听见其嘶鸣。可惜,后来我考上学校离开村去上学,家里也盖了新房,旧居无人管理,淘气的孩童,翻窗越门,全丢失贻尽。初中时,我软磨硬泡,让母亲拿钱,给我订了一份《中国青年报》,刚复刊的青年报正连载《第二次握手》,因为有了它,我成了人人追着的小红人。
  后来工作了,成家了,业务书籍成了我的伙伴,通过学习,使我工作得心应手。更感得益于长期不断的读书看报。工作之余,钟情于报摊上发现的《环球时报》,每天必去买上才安心,遇上有事不便,摊主也必定会留着给我。后来干脆订了一份,而且连续几年。
  我爱看书、看报,这会贯串我的一生。我还有一个小小的梦想,那就是在自己的家里,辟出一块地方,建成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房,让我的书、报有一个属于它们自己的家,一面、两面墙摆满书架,书架上摆满各种大小不一,厚薄不同,色彩各异的书、报,另一个墙角摆上电脑,在温暖的午后,泡一杯醇香的茶水,慵懒的半躺半坐,膝上摆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