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有国才有家,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安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发展变化,就是建国7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个缩影。
笔者1943年出生在清徐县马峪乡东马峪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失去双亲,让我欣慰的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是党和人民把我培养教育成人,一步一步走上了工作岗位,有了一个幸福的家。
1958年我考入清徐中学,我村距学校3公里,按规定学生都是跑校,班主任孟宪明老师知我无父无母生活贫困,就让我住了校,并每月救助我7元5角钱的最高助学金。我勤奋学习,省吃俭用,三年初中没有买过一支水笔,一直用的一支他人送我的旧笔,坏了自己修,修好再用。找些废旧纸将无字的一面订成抄本再用。1959年加入共青团组织,1961年初中毕业,正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党和国家号召广大青年支援农业第一线,我响应党的号召回村参加了农业社劳动。
1963年我担任了生产队统计员,后又担任村团支部书记,由于独自生活,人称“小光棍”,推米碾面,洗碗做饭,擦泥捣炭,一切家务自己干。夏季的一天,我负责在地里给社员发蔬菜,因生火做饭忙家务出工迟了,让社员们在地里等我。队长半开玩笑地说:“人家老光棍都出来了,你这个小光棍做饭不利索,让我本家的侄女秀儿给你做饭吧”。我当时根本没在意,只当玩笑话。咱一个穷小子一贫如洗,压根儿就没想结婚之事。但万万没想到队长托人真的去女方家说亲,结果一说就成。
给我介绍的对象叫秀儿,本村人,清中62届32班的学生,也是个苦命的孩子,秀儿四岁那年父亲病逝,留下六岁的哥哥和两岁的弟弟,三个孩子由母亲一手拉扯大。
1964年我们结的婚,我家底穷,众亲戚凑了100元和几件衣服给了女方,秀儿从她家步行走到我家,婚事就这样简简单单地就办了。当时就有人笑话说:“秀儿从谷子瓮儿跳到糠瓮儿——穷对穷”。说实话我那时确实很穷,就有几间土坯破旧房子,家里摆着几件破烂箱柜,土炕上铺着旧席子,一铺一盖,一碗一筷,这就是全部家当。不管人们说长道短,妻子一点怨言也没有,走自己的路。
婚后我俩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共度生活难关,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我们生育一男三女,有了一个和睦温馨的小家庭。妻子勤劳贤惠,通情达理,与邻和睦,乐善好施,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全家人的穿戴都是妻子一针一线手工做的,由于生活拮据极少买穿戴,就连我的头多年来都是妻子给理发。我们马峪是口粮供应区,那年代说实在的红高粱面也吃不饱,常是菜多面少充饥,一到冬季一天改成两顿饭,人们生活普遍贫穷。
1966年春,我调到马峪公社工作,7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期间,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立足本职,服务大局,全力以赴,真抓实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多次受到县乡两级的表彰奖励,有时半月20天下乡不回家,妻子又照料孩子,又干家务活,每年喂养两只羊,有时喂头猪,长大了卖掉,给家里增加点收入。
1975年孩子们都上了小学和幼儿园,乡企业招工,妻子就上了班。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我家分得将近3亩承包地,我俩除按时上下班,每天起早搭黑下地干活,卖掉农产品增加点家庭收入。那时我还年轻,骑自行车载上豆角、茄子、玉米棒等农产品到太原化肥厂、太原五一广场等地卖点小钱,从来舍不得乱花。积小成多,经我俩的共同努力,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1991年盖起了6间新房,有了一处崭新的农家小院,室内摆设也比较现代化了,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磁灶等家用电器基本齐全,又安装了土锅炉供暖,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1993年儿子结婚,住进了新房,迎新娘的是八辆小轿车,高朋满座,热闹非凡,喜宴也比较丰盛,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儿子在中国人保财险清徐分公司任职,后调太原分公司。儿媳妇在清徐中学任教,高级教师职称。起初,他们上班都是骑自行车,过了几年骑成摩托车上班,现在他们上班每人开的一辆小轿车,社会发展如此的快,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2003年,我将要退休,正好乡政府集资盖宿舍楼,我分得125平米的单元楼一套,真是锦上添花。每年4至10月份住在农家小院,出进方便,活动空间大,坐在院内树荫下,凉风习习,读读书,看看报,拨弄拨弄花草,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让人十分惬意。每年11月至次年的3月住进楼房,取暖好,生活方便,不用受风寒的侵袭,人们说我过着“候鸟的生活”。高兴的老伴逢人就说“后半辈子赶上好年月,想穿啥就穿啥,想吃啥就吃啥,住的高楼大厦,出门有小车坐,用得都是现代化的家具,真是在天堂里活着”。我的四个儿女家家有楼房,户户有小车,人人有手机。
我们东马峪村是高速公路清徐出口处,是清徐文源路西段地区,清徐的西城区。近几年来,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我村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峪兴小区”、“文化苑小区”、“文锦苑小区”都是新建的楼区,不少村民们都住进了楼房。村里大街小巷都已硬化,墙壁都粉刷一新,八一路以下的村民都用上了天然气,干净整洁,环境优美,与城里人没有两样。
我们这代人都有儿孙满堂的传统观念,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希望。我有一个孙子男孩,在读研究生,在读大学期间就入了党,有六个外孙,二个外孙媳妇,二个外孙女婿,二个曾外孙。晚辈中,有大学学历的10人,大专学历的2人,高中学历的2人。其中中共党员7人。晚辈们都有各自的工作,他们有知识,懂礼貌,孝敬父母,关爱长辈,勤奋好学,努力工作,要求进步,立志成才,报国兴家。作为老人怎能心里不高兴!尤其是我和老伴过生日,孙辈们围着老人唱:“祝您生日快乐!祝您生日快乐!”儿孙绕膝,其乐融融。心里感到美滋滋的,有种说不出来的高兴!
昔日我一个“小光棍”,如今发展到23人和睦团结的大家庭。回顾自己的一生,感恩父母给了我生命;感恩岳母不嫌贫爱富,心地善良,许女与我,恩重如山;感恩老伴不离不弃,落地生根,共度人生;更让我感恩的是党和人民,把我培养教育成人,走上了工作岗位,拥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这代人赶上了好时代,美好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让我们站起来,邓小平让我们富起来,习近平让我们强起来。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战胜了一系列重大挑战,解决了长期想解决而没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没办成的事。十八大提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一定要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我退休后,虽然责任已尽,负担已除,但我仍关心国家大事,每天新闻联播必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年来为《清徐报导》、《清徐老年》、《并州老年》等报纸杂志投递稿件,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歌颂美好生活,并积极参加县老年读书会活动,参加县老年大学举办的“二胡培训班”和“电子琴培训班”,参加县夕阳红艺术团乐队活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夕阳晚霞,自己照顾好自己,少拖累儿女,夫妻恩爱,老来相伴,珍惜每一天,安享幸福度晚年,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如今的美好生活,这是改革开放带给人们实实在在的红利。
我的小家庭大变迁,见证了建国70周年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了建国7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进程。
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越来越丰富了,小家庭的变化是国家变化的缩影。改革开放推动着清徐向前发展,推动着整个中国梦的更快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