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郝懿行的夫人王照圆,字瑞玉,是清朝有名的女诗人和训诂学家。她善“解诗”,解则多情趣。例如,她解读《诗经·东山》曰:“‘有敦瓜苦(瓠),烝在栗薪。’触物惊心,曷胜今昔之感?所谓尽是刘郎去后栽者也。二句描写村居篱落间小景如画,诗中正复何所不有。”“村居篱落间小景如画。”正是对两句诗的意境描绘,也是乡思所在。小景为何?“那一个个团团的葫芦,已经很久吊在瓜架上”。
类似这样的“小景”,旧时的乡村,比比是焉。旧时的乡村,不规整,不似如今的乡村,房屋都是整齐划一。旧时的房屋,散乱、错落,星罗棋布,再加上多茅草屋,所以,一个乡村,本身就是一个“小景”;如果,村前再有一条河,村中再摇曳着众多树木,村后再有一座山,那么,这个“小景”,简直就是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了。
篱园边种几棵向日葵,葵花向阳,摇摇曳曳,自成一小景;亦可种几株菊花,秋来菊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高蹈意境,自然生成矣。篱园上,爬满了瓜蔓,瓜蔓上结了一些瓜,那就真似《诗经·东山》中所描写的“有敦瓜苦(瓠),烝在栗薪”了。如篱园上爬满的是扁豆蔓,扁豆,花开一串串,结荚一串串,豆架上再落着几只蜻蜓,或者缀着几只飞蛾,栖着几只鸟儿,那这幅“小景”,就简直是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栩栩如生在眼前了。村口,也许会卧着几块巨石,巨石间栽植了几丛绿竹;冬天了,一场雪落,绿竹上缀满了白雪,白绿相映,自生情趣,自成一“小景”焉。
每一个古老的村庄,都会有几棵古树,每棵古树,就都自成一“小景”。这样的小景,“景”虽小,却陈实、厚重,彰显着一种沧桑的历史感。
“小景”无处不在,小景如画,小景也“入画”。
中国传统画中的“花鸟画”“花卉画”,大多都是以“小景”入画的。一树、一枝,或者数枝;枝上栖鸟,一鸟、两鸟,或者数鸟,画面布局,静中寓动,一派欣然,一派祥和,是写意,也是写实。枝上花开,枝上结果,那花朵,也不过是一朵、两朵、三四朵;那果,“以形传神”。
苏东坡画有一幅《枯木怪石图》,画面,仅一树一石而已,树为枯树,枝干虬屈,沧桑荒寒,倔强生硬;石,虽为卧石,但整个石面,仿佛正有旋风刮过,石,则在用力抵抗着暴风的席卷。虽是“小景”入画,却很能表现出苏轼谪居黄州时的生命状态和倔强性情。
小景如画,小景“入画”。“景”虽小,却常常是“以小见大”。一树一果,或一花一鸟,一房一园,能从中彰显出物候的变化,能见得出一方的地域风情;对于一位画家来说,则能通过“小景”,表现出自己的性格和思想情怀。
这方面,最典型的,似乎当属清朝画家八大山人。八大山人的画,多以“小景”入画。《瓜鸟图》是一鸟卧在一瓜上;《鸭眠图》则是一鸭独卧;《孤鸟图》更是一鸟独栖一枝;《秋花威石图》只是巨石之下,一草花而已。
对于八大山人来说,“小景”之中,却每每有大的“寄寓”:他的孤独寂寞,他的岌岌可危,他的孤傲清矍,他的不屈和抗争……
故尔,虽属“小景”,然则,有大美存焉,有大意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