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则联曰:“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汉民族是农耕文化。耕读传家,诗书继世是中华文明的传统。我国不仅其他行业人爱读书,农民亦爱读书。他们读的书,也不比其他人少,不比其他人浅簿。
近日,我们发现并结交一位酷爱读书、学问广博的农民朋友。他叫牛元成,南营村人,今年六十七岁。与他结识是在去市里的905公交车上。偶尔闲聊知他是到省图书馆借书去。年届古稀,乘车往返近百里借书阅读。他这种精神,让我们这些退休“知识分子”,深感敬佩。
一日,登门造访,更感崇敬。新建院落,拾掇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他说:他儿子是搞建筑的。房子是他儿子根据他的意图设计建造的。这幢房子,与一般人家的不一样:柱足增高十砖,窗台加高三砖,增大了空间;主体墙和夹墙都是“三七墙”,更加坚固,有防震作用。院中栽有一株葡萄,植株虽小,但已挂果十几串。元成说:我做甚事,就看甚书。栽了葡萄,就借阅了葡萄栽培管理的书,按照书上的说法剪枝、管理,才能让三年树龄的葡萄,挂了这么多果。
在开往市内的905公交车上曾了解到,元成老人喜欢看历史哲学一类的书籍,更爱读西欧中东的书。他觉得,外国先进的文化、科技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果不其然,在他的床上放着一本大十六开厚厚的书,是老牛前两天从省图书馆借来的。《犹太人智慧》五个大字跃然纸上,800多页53万余字,真是一本巨著。坦率地说,我们这些“知识分子”,对这样厚的书也是望而生畏的。这样的内容,我们也不怎么感兴趣。而他,一位仅上过二年“农业中学”的农民,却从省图书馆借来此书,从书中夹着的书笺得知,他已看过一部分了。一位农民,看这样的书,或者是研究这样的课题,令我们更对他肃然起敬。
当我问及他何以如此热爱读书时,他说是与他的家庭、经历有密不可分的关联。他爷爷曾是教师。他父亲从东北经商多年归来后,一直在南营生产大队负责保管工作。他说,他父亲也算是有文化的人,所以,对保管工作做到帐目清晰,存放井然有序,是晋商管理之道的继承。元成老人曾多年在学校做临时工,整理图书室书籍是他份内工作之一,他有便利条件接触各类书刊,借阅书籍;他充分利用时间看书,久而久之,养成阅读习惯并从中得到无限的乐趣。
我们觉得,像他这样爱读书的人实在不多,却被他婉转而又温和地否定了。他说:“不是,多哩。有位东木庄村的伙计70多岁了,也常到太原的图书馆借书看。碾底山里的老吴,也比我年纪大,人家知道新华书店进了三本《辞海》,就不惜高价买了一本。人家钻研的学问深多了。咱们不知道的好念书的人多着哩!”
读书者要珍惜时间,善于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叫“夜者日之余,阴者晴之余,冬者岁之余”。耕耘收获有劳作之乐,读书明智有求索之乐。故而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昌。耕读之乐,其乐无穷!
知识者之流,概不可以为只有我们读书,而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兄弟似乎是不读书;老年知识者,更应该向农民同志们学习,奋起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