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清风*徐来总第3425期 >2019-07-24编印

伏月十五夜记月
刊发日期:2019-07-24 阅读次数: 作者:高洁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关灯要睡了,发现窗户还没有关,摸黑下了地,掀帘子关窗户的当口,赫然见面前团团一个满月,似明珠夜光的夺目,出挑在松树的尖杪,和高槐的平顶间。
  想起来今时恰逢十五呢。夜籁多寂,明月近人。而眼前刚好有青松,森森繁茂。青松明月,最怡人目。
  真是好月!皓质清鲜,华光流溢。天上有淡淡的游云,其淡有如轻风的掠过湖面,波痕只在有无间。微云不掩月色。偶尔,有一道细丝搅破月面,月与云皆瞬息而万变也。
  不禁想起《世说新语》的一段:“司马太傅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太傅叹以为佳。谢景重在座,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太傅因戏谢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
  司马太傅说朗月无云为最佳,谢景重说微云点缀才更好,司马太傅便嘲戏谢景重自己居心不净,倒希望老天爷(太清)也跟他一个德性。
  此刻的我,也好欢喜这“微云淡河汉”的天气,又幸而不有“细雨滴梧桐”的遗憾。今夜之妙,妙在云是微云,月是满月,此云之于此月,如玉之有瑕,美人之有斑,花面之有“美人抓破脸”,反添了真切可爱。
  此刻,我是多么理解一千多年前坐在月下的谢景重,而对于这微云点缀的月华流转,也竟百看不厌起来。
  不过,若今夜,河汉无云,则应别是一番胜境。“微云点缀”固然有独得的妙趣,“无纤翳”也自然有“无纤翳”的嘉处。造物排布一切的风情,并无优劣之想,人所以有取舍偏好,乃因审美趣味的不同,与人之品性高低,没有半点关系。
  古今之赏月,当十五月最圆时思团圆,念亲友,追远客——“明月千里寄相思”也。团栾一轮月,万姓仰头看。几千年来它带给了无数代国人和乐、温情、吉庆、希望,以及诸如此类种种的心的寄寓。“花好月圆”,是普世之人——如我——所能想到的人间全部的美好。
  但也有许多的人,反倒追求别一种“花未全开月未圆”的境界,认为月之“十分满”不及“八分圆”。因为“十分满”预示着能量已达顶点,之后该走下坡路了。“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满月之美,使他们联想于世间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道理,他们看到的不是月亮,而是一个预警颓败和不吉的符号,是大悲哀。
  而“八分”之月,显然已积圆之大成,又还未登极顶,还在向更圆努力中,正是元气充沛,真性弥满的阶段——满满正能量啊,大约望之便能振奋此部分人之精神生命。
  哲学讲“不到顶点”,“不足为美”,“求缺”,正同此理。所以,这是哲学家的饭。
  元代诗人刘立雪一首七绝《月岩》:“世事从来满则亏,十分何似八分时。青山作计常千古,只露岩前月半规。”诗言,有一座叫“月岩”的山崖(必定是极高而极阔),月亮出来总是遮一半露一半,使岩下之人不能总窥月之全貌。诗人赞叹道:这是青山的智慧啊,为千古计,永远有缺,才能永恒生长,永在前进路上。谁说诗人不可以是哲学家?
  不过,以我——一个普通人的经验来看,矫情!大自然给予我们千般的好景致,阴阳向背,纤秾巨细,各殊其胜。依我说,月盈自有月盈的美,月亏也有月亏的可爱。完美与残缺,本就是美的向背面,缺哪个都不可。
  月在天上,人在人间,见月心喜,是我等凡人心性。当月八分时便作八分的看,十分时便当十分的赏,纵对眉月一弦,无论其“上弦”,“下弦”,冬夜,春夜,我亦视她为娇俏可爱,为八分、十分者所不能取代也。
  美是多姿的。月亮也是多姿的。美人若只一面,便只是个呆美人。月亮亏盈消长,以变为美,这也是天地亘古如初的魅力所在。一切美,存在于无穷的变化之中。人的每一次片面和刻意,都是对当下眼前的辜负。反不如遇见什么,便欣赏什么,真切感受,倾心赞叹。既然是来到眼前的,于我那便是恰好的。不拘一格,胸怀万有,真实不虚,“我见明月多妩媚,料明月见我应如是”,这才叫不负良辰,不负造物。
  抚臂临窗,贪看既久,竟然不愿睡了。返身又开了灯,自于案头弄笔。月影依依,无声渐向西偏去。再抬头时,已是己亥年六月十六日凌晨丑时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