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悦读*时间总第3419期 >2019-07-10编印

令人心碎的“目送”
——读龙应台《目送》
刊发日期:2019-07-10 阅读次数: 作者:火柴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目送》共由七十多篇散文组成,是一本感人至深、令人心酸流泪的散文文集。书中,龙应台写了母亲的衰老与智力的减退、父亲的离世;写了与儿子的离别与两相牵挂;还写了朋友之间的挂念,更写了自己的人生的失落、脆弱与放手,处处写得忧伤、深情,时时可见委婉与惆怅。
  很难想象到笔锋锐利、惯于批判外界现实的龙应台,在这本书中,开始对亲情作详尽感受描述,也开始对生活作深度的体会与思考,转向私密。如她对生命中两件刻骨铭心事情的描写:
  一是儿子十六岁到美国当交换学生,在机场,龙应台看着儿子通过护照检查、进入海关,背影倏地消失,没有回头。这让她写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二是龙应台回想起自己父亲送她上学时的情景: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载着她去大学报到。父亲因觉得女儿会嫌弃小货车太穷酸,便在校门口放下她和行李转头就走,只留下一团黑烟和背影。两年后,父亲过世,作者又在细雨中,目送着父亲的灵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炉门,消失在火焰中。真是令人心碎欲绝。
  就是因为这本书的私密性以及它的情感的“高浓度”性,让龙应台表示:无法在大庭广众之下畅谈这本书。实质上,她内心深处最私密的、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得”,在书里已畅谈无遗。
  这本书,龙应台明显地将笔触伸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说着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她娓娓述说,述说着亲情的血浓于水,也述说着亲情离去的无奈与锥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诉人们亲人的重要与亲情的珍贵,“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永别。”这或许就是龙应台想要告诉给我们的生活与生命的本真。这些温情的语言,如一剂醒脑益智的良药,使我们深陷尘世羁绊的心灵,一次次得到解脱和自省。
  这也是一本适合于中老年人群所读的书。龙应台承认,《目送》在她年轻十岁时是写不出来的。她说,“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同样道理,这也需要读者、同样具有时间的历练和反观人生的静思。所以,对于青春勃发的年轻人来说,读后体会自然没有阅历深厚的中老年人深刻。
  的确,我们应该慢下脚步,细读《目送》,来体验龙应台对活着死去的顿悟妙解,体验“目送”之中所包蕴的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