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一个到了珠海的人,都想一睹港珠澳大桥的风采。我因在珠海多待几日,多次近距离目睹它的风采。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位于广东省伶仃洋区域内,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南环段。港珠澳大桥于2009年12月15日动工建设,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2018年1月1日,港珠澳大桥正式亮灯,2018年2月6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完成验收,于同年9月28日起进行粤港澳三地联合试运。港珠澳大桥东起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横跨伶仃洋海域后连接珠海和澳门人工岛,止于珠海洪湾;桥隧全长55千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工程项目总投资额1269亿元。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港珠澳大桥主桥为三座大跨度钢结构斜拉桥,每座主桥均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其中青州航道桥塔顶结型撑吸收“中国结”文化元素,将最初的直角、直线造型“曲线化”,使桥塔显得纤巧灵动、精致优雅。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主塔塔冠造型取自“白海豚”元素,与海豚保护区的海洋文化相结合。九洲航道桥主塔造型取自”风帆“,寓意“扬帆起航”,与江海直达船航道塔身形成序列化造型效果,桥塔整体造型优美、亲和力强,具有强烈的地标韵味。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由33节巨型沉管和1个合龙段接头组成,每节沉管长180米、宽37.95米、高11.4米、重约7.4万吨,最大排水量8万吨;最大沉放水深44米;通航吨级为30万吨。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东西人工岛是水上桥梁与水下隧道的衔接部分,为全线路段的重点配套工程。港珠澳大桥珠海、澳门口岸人工岛总面积约217万平方米,东西宽950米,南北长1930米,由珠海口岸管理区、澳门口岸管理区和大桥管理区三个区域组成,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与珠海、澳门两地的衔接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可实现香港、珠海以及澳门三地旅客及车辆通关的互通陆路口岸。珠海口岸岛采用白色调椭圆形整体设计结构,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澳门口岸岛采用灰色调长方形设计结构,总建筑面积约60万平米。
香港那边我还没有到过,所以只能把在珠海的见闻与大家分享。
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港珠澳大桥是在我刚刚到达珠海的第三天。那天,我们去了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拱北口岸,转过之后,没有从原路返回,而是向东沿着海边慢慢溜达,欣赏着海边的风景。突然看见远处海面上有一座雄伟的大桥,旁边还有比它矮许多的一座桥,我马上意识到这可能就是港珠澳大桥,但又觉得不对,因为旁边矮桥造成了错觉。这以后我就想着能去到它的身边近距离看看它,一探究竟。
第二次见到它是我到九洲港游览。坐公交车到九洲港,从炮台山上看到港珠澳大桥,只见辽阔的海面上,一条神龙伸向海中,中间三个高高的风帆立在桥上。终于确定了这就是珠澳大桥。再次看到它,更坚定了我到它身边看看,亲近亲近它的想法。
第三次是我们上到人工岛,来到港珠澳大桥口岸。经过多次察访,原来港珠澳大桥是可以到达人工岛口岸的,而且为了方便人们到访,不仅开设了专线观光,而且有公交车直达口岸。这真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找到直达的公交车,奔向口岸。公交车从港珠澳大桥旁的矮桥上跨过,这才解开了我先前的疑虑:原来这不起眼的矮桥是为建设港珠澳大桥而建设的施工专用桥,设计寿命七到十年,如此算来,它的使命即将终结,以后的人们会再也见不上它。车停下,宏伟的建筑映入眼帘,头顶巨大的圆穹,把几座建筑连在一起。坐电梯上到二楼,这里是出发和到达大厅,尤其是东侧的“港珠澳公路大桥口岸”几个醒目的大字,告诉人们,你已经到达港珠澳大桥的起点。另一侧是通向澳门的通道,站在观光台上就可以看到澳门著名的葡京酒店。沿着珠海口岸这一侧,我看到了港珠澳大桥收费站,临到收费站这边,是边检等设施,地面上还根据港澳车辆方向舵的不同,分别设置了左舵右舵标志。从出发到达大厅下来,我们又步行了很长一段路,穿过一个停车场,来到了再也不能进到的警戒线旁,可惜那天起雾了,看得不很清楚。返回的路上,决定徒步从施工便桥上通过。沿着长长的桥面,大约两三公里的样子,在桥的尽头还留着武警值勤的印记。
第三次见到它,是我们前往外伶仃岛的途中。乘坐的船必须从港珠澳大桥的下边穿过。这次穿越的江海达船航道。随着船它越来越近,我的心情也随之激动。不由得从船上站起来。只见船掀起白色的浪花,一米一米的向它靠近,终于来到了它的下方,桥身高高的架在海面上,越发感到它的雄伟。这处通航通道净空高度40米,净空宽度210米,桥主塔塔冠造型取自“白海豚”元素,与海豚保护区的海洋文化相结合。
白天的港珠澳大桥象一条神龙伸向海中,夜晚的港珠澳大桥,则是灯火通明,明珠串串。我专门找了一个晴朗的夜晚,来到香炉湾畔,观赏夜间的大桥。只见桥上的灯一盏挨一盏,一直伸向远方的海中,靠近岸边的地方,则和情侣路上的路灯连成显得更为壮观。
有幸在港珠澳大桥通车不久就来到它的身边,多次目睹它的芳容,感叹它的雄伟,感叹它的美丽,它是中国崛起的象征,它是中国力量的见证。我还会再来,还会来到它的身旁,期待着能有这一天。